2004年9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脸严肃面对全体俄罗斯人民发表电视讲话:此次人质危机表明,恐怖分子已经针对俄罗斯发动“全面恐怖战争”。他一字一句地动员处于“普遍危险”之中的所有民众起来“反恐”。在此之前,外界纷纷评论,这起人质事件以悲剧结束,说明普京的车臣政策并不成功。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肯定会调整车臣政策。问题是,他还会坚持自己的强硬立场吗?他会发动第三次车臣战争吗?不打“不规则战争”
现在,普京面对的敌人已经越来越明朗,他们是新一代车臣恐怖分子,这代人除了战争和残暴行为以外一无所知。新一代最容易受到各种冲突、其中包括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影响。克里姆林宫正试图在车臣组建一个以车臣人为主、效忠俄罗斯的政治架构。俄罗斯把此举看成是车臣局势正常化的证据,但是车臣武装分子不管是有组织性的或是单独行动者,已经展示了他们有展开致命攻击的能力。他们制造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次事件是两年前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的翻版:一,劫匪抱定必死决心,也不在意被劫者包含婴幼儿的身心状态;二,俄安全部门在第一时间无法掌握劫匪的确切身份;三,劫匪指定特定人士进行对话,并释放信息扰乱安全部门的作业程序;四,谈判无效,以强攻退出整个过程,并付出庞大人命代价。
谈判无效的问题反映出,俄安全部门面对的是与第一代车臣分离分子不同的对手。美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战果”之一,就是让世界各地的所谓恐怖组织开端合流与重组。观察国际恐怖活动家会发现,国际上突然出现一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恐怖组织,规模小,成员少,机动灵活,目标与意识形态一致,具高度自主性。最重要的是,成员身份多元化,不是由单一族群或同一国籍者构成。成员彼此通过战场的移转,进行信息、经验和技术交流。这些特性,让结构庞大的国家机器耗费非常大的资源,却无法有效预防而必须不断补网。
车臣分离分子第二代成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把战争当学校,再到与“基地”有关的营地继续深造。再加上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大多在1994年车臣战争开始时就失去亲人,复仇心强烈,很容易训练成“烈士”。
无论这些恐怖分子最终诉求为何,其阶段性目的相当清楚:要在俄罗斯社会中造成恐惧的气氛,进而使百姓怀疑国家运作能力与政策的正当性。因此,俄罗斯在短期内不会对车臣恐怖分子放弃强硬手段,反而要强化俄罗斯社会须有面对一场马拉松式心理战的准备。但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用正规军对付车臣恐怖分子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采取外科手术式打击
其实,前两次车臣战争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普京应该知道,在目前的形势下,发动第三次车臣战争不会有好结果。恐怖分子发动的是不规则战争,俄罗斯安全部队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说,采取不规则的战争,从加强情报入手,对恐怖分子及其老巢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效果会更好一点。人质事件对普京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个机会。
毫无疑问,即使面对北奥塞梯血淋淋的现实,西方一些观察员还是会质疑俄罗斯非常直截了当的说法,即反对车臣的分裂主义是‘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但是,车臣极端分子袭击平民的做法,绝对失道寡助,反而加强了普京总统更加坚定地打击分离主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说,现在主动权掌握在普京的手里,他不会发动第三次车臣战争,但可以以人质事件为契机,对俄罗斯的情报和安全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革,向恐怖分子施以重手。普京总统面临考验
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对普京总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车臣政策辩护。这次劫持学校,以及最近发生的其他恐怖袭击,包括在莫斯科地铁发生的自杀炸弹袭击,以及空中两架客机被炸毁的背景就是普京拒绝车臣独立,而且坚持不同恐怖分子谈判的立场。
英国伯明翰大学政治系的麦克高博士认为,普京可能利用这次危机,采取更咄咄逼人的姿态。他说,越来越暴力的恐怖袭击是对俄罗斯人宣战,这次袭击是针对俄罗斯人最珍惜的东西,即他们儿童的安全。如果普京能够将责任归咎于劫持者,那么就能够很好地为自己辩护。他会说面对这些劫持者,不可能妥协,必须面对他们,否则就是失败。
普京可以首先肃清俄内部的恐怖因素,这就意味着更加严格的安全政策。他会利用这次事件作为加大反恐力度的理由。领导人对付恐怖主义的政策失败不见得非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面对共同威胁的时候,人们往往团结在领导人的周围。
当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也许俄罗斯努力同更加温和的车臣人士诸如马斯哈多夫重新开始对话是一种可能的选择。马斯哈多夫说过他的武装没有参与学校劫持事件。另外马斯哈多夫过去多次说过,如果俄罗斯结束军事占领,他可能会提出比车臣独立更加温和的要求。但是现在普京把马斯哈多夫一样当作恐怖主义分子。
麦克高博士说,问题是车臣人四分五裂,互相冲突,没有一个人能够代表大多数。如果重新开始和平进程,车臣极端势力可能会采取更加激烈的行动破坏和平进程。俄罗斯从车臣撤军也许从长远来说是可能的,但是眼前为时过早,因为同普京的声望休戚相关,普京很难做出这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