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0月16日电(党掬峰 贾启龙 李清华)孙启春,这位被官兵们称为战鹰“保护神”的新疆军区某陆航团总工程师,曾30多次奋战在“生命禁区”“死亡之海”,为直升机排除故障和事故隐患3000多起,保障安全飞行2万多架次,创造了我军陆航史上的10多个第一。陆航团的“黑鹰”直升机是从国外引进的。孙启春翻译了“黑鹰”直升机的全部技术资料,依靠自学掌握了全套机务维修技术,摸索出了3000多种排除故障的方法。
外国专家提出风沙地区的“黑鹰”直升机发动机最好定期拆开保养,并断定中国陆航部队无此技术力量。但外国专家没有想到,孙启春开了中国分解保养这种飞机发动机的先例。他们专程来到新疆,对孙启春组织分解保养的所有飞机发动机进行检验后,表示十分满意。1992年夏,一名外国飞行技术专家专程来新疆指导“黑鹰”直升机的检查工作。正巧,一架“黑鹰”直升机趴了“窝”。那位专家亲自排障。谁知,3天过去了,“黑鹰”依然瘫痪在地。这时,一直给外国专家当助手的孙启春提出了不同的检修方案,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准确查出故障原因,让“黑鹰”发动机重新响起飞翔的旋律。
孙启春在机务工作岗位勤奋工作,战鹰的故障和重大隐患手到“病”除,为国家和部队节约了大量资金。一次,一架直升机被确定为发动机老化,国内无法修复,准备运往国外检修。这时,从外地出差归队的孙启春听说后,顾不上休息,主动承担了检修任务。新疆的隆冬,寒风刺骨。为让战鹰早日飞上天,孙启春带着助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午饭都在检修现场吃。深夜,孙启春拖着疲倦的身子从机场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他怎么也睡不着,飞机上的一个个部件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现。突然,一个疑点显现出来,孙启春一骨碌爬起叫上助手赶到机场,按照设想的方案认真查验,终于发现了故障原因。他们连续几昼夜抢修,让直升机又重新飞上蓝天。部队领导紧紧地握着孙启春沾满油污的大手高兴地说,你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外汇。
有一年冬天,正在乌鲁木齐某机场执行任务的孙启春,突然接到阿里高原某地的告急电话,一架直升机辅助动力系统出现异常,3个小时未查到故障原因,往边防运送物资的工作被迫中断,请求孙启春提供技术支援。从阿里到乌鲁木齐,遥遥数千公里,时间不等人啊!孙启春就坐在电话机前,一边听机组人员故障检查汇报,一边思索着排障方案。机组人员汇报完了,孙启春也把故障原因判断出来了。他通过电话指挥机组人员进行排障,不到半小时,机组人员就在电话中报告,异常现象消失,辅助动力系统恢复正常。这个机组为孙启春请功,部队领导笑了,因为孙启春在机务工作岗位上排除这样重大的故障次数很多,要次次立功,他的档案袋早就装不下了。
孙启春常对机务人员说,机务工作责任重大,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西北边疆飞行保障工作复杂、困难,一定要周到及时。一年冬天,西藏边防大雪封山,成都军区拟派3架直升机到墨脱为边防哨卡运送物资。冬季飞往西藏边防的航线十分复杂,飞行员们听说孙启春专程赶来担负这次飞行机务保障的任务,精神更加振奋,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一次,孙启春所在团一架直升机奉命到阿里高原上的昆仑山抢救一名生命垂危的战士。这是一次艰难危险的飞行,按设计要求,执行任务的这架直升机最高升限为海拔6000米,而航线所过之处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一座连一座,孙启春只好让飞行员驾机沿曲折山沟左躲右闪盘旋着向山上飞。眼看就要飞到目的地时,孙启春突然听到发动机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快迫降!”孙启春喊了一声。飞行员还未察觉,他却急出一身汗来。直升机迫降后,果然发现了故障。排障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刺骨的寒风从山沟口吹进来,冻得他双手握不住检修工具。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修,保证了人机安全和抢运重病战士任务的完成。(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