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 题:历史迷案的由来——“从太空肉眼看长城”争论大事记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吴晶晶 卜云彤
这场科学公案的由来,似乎要追溯到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之日起。宇航员“看到长城”的一句话,立刻传遍世界。至此,在人们尤其是十数亿中华儿女心中扎下了根,根深蒂固。
而自那以后,关于人类肉眼看长城的争论就没有断过,在宇航界、科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中截然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派认为肉眼从太空能够看到长城;一派认为这不可能。正反双方犹如论战一样,各自搬出科学依据,振振有辞。而对于绝大多数不知情或者未深究的社会公众而言,则犹如雾里看花,一场科学公案似乎变成了历史迷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近年来围绕这场迷案的“大事”——曾在太空站工作的宇航员威廉·博格在1991年出版的《在太空中如何盥洗》一书中说,在那样的高度上已无法用肉眼看到长城,而需要用望远镜才能看到。2000年凤凰卫视曾采访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他说,在月球上是看不到万里长城的,长城是狭窄而不规则的,在轨道上,很难看到不规则的事物。2000年5月4日,首位太空游客蒂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我从中国上空飞过时看到了中国的河流和山脉,但没有看到中国的长城。
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2004年年初,全国政协委员王翔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纠正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课文《长城砖》中有关宇航员肉眼能看到长城的错误,教育部对此公开答复表示纠错工作正在进行。
美国宇航员尤金·塞尔南2004年2月访问新加坡时表示,“在高度为160-32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中国的长城的确可以用肉眼看到”。国际空间站远征七队的科学官埃德·刘也赞同他的观点。
2004年5月11日欧洲空间局网站首页以“从太空看中国长城”为题,发布了一张“普罗巴”卫星3月25日过境时获取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文字说明指出,该图右上方一条蜿蜒曲折的细线条是延伸7240公里的长城。该公告还认为,如果天气、光照等条件适合,宇航员可以用肉眼看到长城。
公告刊出仅一天后,美国宇航局网站转发了这条信息和图像。两家国际公认的空间科技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立刻引起广泛关注,类似“从太空看到长城并非神话”的报道出现于内地多家媒体,还有文章“叫停”政协委员建议小学语文课本应纠错的提案。
与此同时,质疑和否定的意见也纷纷见诸报端和网站。复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首先提出不可能是长城,根据立体效应和翻转180度看,图像很明显是一条汇聚水流的山沟。2004年5月19日欧空局发布纠错公告,承认此前公布的图像发生解释错误,把一条注入密云水库的河流误判为长城,至于那条被判为运河的影像是否有错和宇航员能否看到长城等问题则未提及。2004年5月27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的科技人员用航片、1:1万地形图与欧空局的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后提出新的看法,长城、河流之说都不正确,是条山间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