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6日电 经过15年的研究,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成功了口服的霍乱疫苗,成为世界上2种成功上市并经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的口服霍乱疫苗之一,为人类抗击霍乱做出了独特贡献:小小一粒胶囊,隔周吃上两次,保护率可达85%。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霍乱疫苗的意见书中指出,新一代霍乱疫苗中,仅rBS-WC疫苗证实有令人信服的保护作用。因此,应考虑对霍乱流行危险性迫在眉睫的人群使用rBS-WC疫苗,也可作为战略储备,应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疫情控制。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常可因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等死亡。霍乱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必须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传统的霍乱疫苗需经肌肉注射,试验表明,效果仅为50%以内,有效期为最初的3个月,且少数接种者会产生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局部副反应。研制新型有效的霍乱疫苗,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的方向。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马清钧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国家一类新药rBS-WC口服霍乱疫苗,并在上海上市。这种疫苗可产生抗菌和抗毒的协同免疫,经口服后还可产生肠道局部与全身的免疫作用。在孟加拉国对近9万人进行的现场试验证实,口服霍乱疫苗的保护率达85%。
这一疫苗在组构、工艺、剂型、副反应率等方面均有新的创新和特色,优于国外同类疫苗,成果获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最新研究表明,这一疫苗除可用于预防霍乱外,更可使产毒性大肠杆菌所致腹泻的发病率降低70%,可在3个月内预防旅行者腹泻,保护率达86%。(来源:新华网记者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