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生收费“肯定不会全面收费”,但也将“不是全面自费”。他解释说,研究生教育收费只是将原来一些学校已经实际存在的自费生“表面化”了。
日前有消息称,从2006年开始,研究生收费将在高校、科研院所全面铺开。其实,从1999年起,每年新学期开始都会有“读研要全部自费”的消息传出。对“2006年是研究生教育开始收费的时间点”这一说法,周济昨天没有予以否认。
改革意在成本分担
他把这次研究生收费的改革定义为“推进研究生成本分担制度的改革”。虽然他没有透露研究生收费实施的具体时间,但也没有否认“2006年是收费时间点”。他一再强调,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是今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
周济只是说,研究生收费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周济把研究生收费的改革定义为“推进研究生成本分担制度的改革”,是要减少自费研究生收费的人数、钱数和分数。
不会“全面收费或自费”
周济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自费生,“就是所谓自筹经费或者定向培养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收费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据了解,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还有基本生活费。
周济明确表示,所谓的研究生收费“不是一个全面收费的改革,更不是一个全面自费的改革。”
自费比例成评价指标
周济表示,这个改革会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因为这项改革实施后,教育部将对自费研究生数量严格控制,自费研究生数量比例将低于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之前,而且收费的金额也将低于改革之前。
为防止有些高校滥用这项改革,教育部也实行了“宏观调控”。周济说,教育部将把自费研究生占整个研究生数量的比例作为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科,自费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超过一定比例,教育部将削减这个学校、这个学科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周济还表示,博士生培养将基本采取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对于家庭困难的研究生,将实行更加主动和更加全面的资助制度。
农村教育是今年重点
周济还说,教育部2005年将重点做好农村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下大力气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二是切实把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中央有关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到实处;三是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四是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五是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六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解决教育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1 无课题导师不能带研究生
本报讯 即使你是一位有资格带研究生的高校教师,但如果你没有研究课题,那你也不能带研究生,这是周济昨天透露的消息。
周济说,中国仍坚持实行以研究为主的硕士生学习。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其中的关键是科学研究。在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
2 有信心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 周济说,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接收人才的形势也会很好,这使我们“有信心”。周济说,过去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体系。
他指出,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真正需要就业的岗位是很多的,但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同时就业数量很大,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牵涉人事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
3 否认小学教师近半心理不健康
本报讯 针对上海一媒体该市近半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报道,周济昨天作了否定。他说,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是健康的,而且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是健康的。
前天,上海一家媒体报道说,该市小学教师的心理疾病检出率是48%.另外此前还有媒体报道说中小学生里1/3都有心理疾病。他说,现在某些研究报告调研不很全面,结论过于轻率。他说,个别中小学师生存在心理问题也是现实的,所以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鼓励城市学校到农村招生
本报讯 周济表示,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长100万,当年招生达到650万的规模。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协调发展。
另外,今年教育部还将在职业教育上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坚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实行两年制度,鼓励城市学校到农村招生,东部学校到西部招生。
周济还表示,今年教育部将支持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