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洋
一次,我和柳传志先生闲聊起投资什么回报最高的话题,开玩笑地说:“一个家庭如果能够投资出一个柳传志,那回报才高呢。”老柳笑答:“半个柳传志也行。”
投资教育、投资孩子,也许是当代中国人最舍得、最愿意、最渴望的一项家庭投资。新春伊始,全国艺术类院校招生火爆异常,在京举办的国际教育巡回展参展人数比去年翻番,所有报名者的潜台词,都是奔着把自己投资成“半个柳传志”或“半个章子怡”。
面对着这种中国历史上亘古未见的投资热情,如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给我们的政府特别是教育官员出了一道题。长期以来,教育是在计划经济的轨道里运行,教育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还真有些不适应。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种地的谚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投资教育的迫切性。孩子今年毕业能否考上学,在每个家长的心中,恐怕和农民的心情没有两样。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在家呆一年再上学呢?
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毕业生就业与招收新生绑在一起考虑问题,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其实,就业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大学招生与就业不再简单地挂钩。就艺术院校而言,早已经没有大学毕业生指望分配就业了。只要能够上了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就是自己的事情。退一步说,高中毕业不能上大学,学校也不管就业呀。那些花几十万出国留学的学生毕业,国外学校同样不包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