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 在我们对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采访中,对于自己,民工都说无所谓,但说到孩子,不少人眼圈里不由自主地有泪在转。跟着他们一起在南京漂泊的下一代,是他们最大的牵挂。据保守估计,随着父母来到南京的民工子女至少有4万人,这是相当大数量的人群。这群以农民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孩子,他们在怎样成长,他们又会长成怎样的人?
“我们学习的环境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学校开办6年来就已经搬了7次家,……我渴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有一幢漂亮的教学楼……”
在一个关于“我的愿望”的课堂作文上,南京河南村外来工子弟学校五(2)班的陈平,写了满满五大张作文纸,她的梦想是长大后,开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子女都能上学。
“孩子们的梦想简单得让人辛酸”,南京河南村外来工子弟学校校长、72岁的祝玲女士说。“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艰难,让这些孩子的梦想变得异常简单,大多数孩子只是希望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陈平,在河南村外来工子弟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并不起眼,她、她的姐姐和弟弟都在南京出生。
他们的父母已经在南京生活十多年了,安徽阜阳老家,渐渐从视线中远去,除了在很小的时候回去过,老家的记忆,已经在陈平的脑海中渐渐模糊。
其实,除了户口还在老家,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在南京了。
他们是在南京漂泊的小舟。这一点,陈平,她的姐弟,以及她所有的伙伴已经从艰难的生活中过早地体味到,于是他们度过的每一天都多了一份沉重。
时间:早晨5:30 地点:江东门街道
一家五口挤住一个小房间
天刚亮,一个记者平时还在睡觉的时间,为了和陈平一起度过完整的一天,记者一大早就赶到了陈平所居住的那条街道——一个外来人口聚居区。
房子外面的自来水龙头处于一天之中最繁忙的时刻。这个聚居区,几乎没有本地市民居住,他们将自家的房子全部翻盖成两层,隔成一个个十几平米的房间,然后全部出租给外来的打工者,他们共用一个临街的自来水龙头。
陈平家就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姐弟仨和他们父母的体温就足以让这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因温暖而膨胀。
为了不惊醒睡在下面一层床上的父亲和弟弟,陈平和姐姐轻手轻脚地从高低床上下来、穿衣服。然后和姐姐一边洗漱,一边开始做早饭。切一点葱花,拿两个鸡蛋,将房间角落的煤气灶打开,用剩饭做蛋炒饭。
做饭的当儿,陈平的父亲也开始起床,这个39岁的人因为生活的磨练,看上去像50岁的人。
他静静地看着女儿忙碌,向记者抱歉,房间太小,转不开身。
他在附近的装饰城门口骑三轮车帮人送货,每天早上吃完饭出去,一直到晚上再回来,为了省点钱,中午不吃饭。
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每个月收入1000元左右,除去200元房租,剩下的钱就是一家人的生活费,三个孩子读书,常常不够开支。
陈平说,如果头天晚上剩饭了,他们早上就吃早饭,如果没有则不吃早饭。
6点左右,陈平和一个好朋友开始步行去上学。她们要穿过一条长长的街道,这条街道原来是一条城郊马路,因为附近住满了外来务工者,渐渐地开了很多小店,变得拥挤起来。
陈平和她的朋友每天要在这条路上来回4次,对于很少走路的记者,很快就被她们甩开一大截。
时间:6:30 地点:“河南村”学校
成立6年,搬了7次家的学校
陈平走到了位于建邺区兴隆街道“河南村”的学校,这个地方因来自河南固始县的打工者比较多而得名。他们的学校是租用废弃的厂房而改造成的,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一个鲜红的标语“学会生存”,仿佛时刻在提醒这些孩子,读书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还不到7点,已经有很多孩子在教室里了,他们几乎都是自己走路过来的。
记者在学校里走了走,这个学校主要由两个大车间组成,车间用隔板隔成一间间的教室。
学校校长72岁的祝玲女士,也已经早早来到学校。她告诉记者,这个学校成立6年,已经搬了7次家,现在这个地方,刚刚搬来一年,主要是没有操场,缺少文体设施,学生的活动空间很小。
每一学年,都有许多学生中途离开,“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同时许多学生转学过来,流动率保持在50%左右。
祝玲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一个地方固定下来,不要再搬来搬去。
上午的课程开始了。因为隔板的隔音效果很差,老师们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以免干扰别的班级。
时间:下午 地点:学校
只有一双运动鞋,湿也得穿
11:30,上午的课程结束了,陈平一路小跑回家。为了省钱,姐弟仨中午都不在学校吃饭。陈平的妈妈已经下班,正在睡觉。
记者有机会仔细看她的家,一间15平米左右的房间,一张双层床占去1/3;在房间的东北角,放着煤气灶;门口靠墙的地方放一个柜子,电视和冰箱都是早已淘汰的类型。为了不吵醒妈妈,陈平轻手轻脚地忙碌,先煮开水下面条,做午餐,“经常连续吃一个礼拜的面条,吃到不想吃”。
下午学校里有活动,要穿校服,陈平将头一天下午洗好的白色运动鞋从窗台上拿下来,鞋子还没有完全干,但是没有其它的鞋子,她只好穿着有些潮湿的运动鞋,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
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省里面一个单位,给学校送来了两台大彩电和一整套音像资料,全部是关于中国革命历史方面的光碟。于是学校就举行了一个“红色影院”的开院仪式。来了许多人,市里面的,区里面的,大家讲了许多话,表示要加大力度关心民工子女的教育。
孩子们不太懂得大人们在讲什么,只是使劲地鼓掌,因为许多人的家中甚至连电视都没有,以后每个礼拜都可以在学校看“电影”了。 □金陵晚报记者 陶孙进
■数据■
◆流动人口的子女以在老家的学校接受教育为主,约占70%,一部分儿童随着他们的父母来到南京,这些孩子约4万人,16%的学生在南京的公办学校读书,主要是向公办学校交纳一定数量的赞助费、借读费,进行插班就读;5.4%的儿童就读民办学校,整体上数量偏少主要是因为收费普遍偏高。
9.4%的儿童(约1万名)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收费低廉,入学门槛低。其他一些孩子则处于辍学状态,由于流动家庭子女平均2-4个,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其中1-2个读书较理想的孩子继续读书,被淘汰的孩子以女童居多。约11.8%的孩子主动辍学,主要是家庭长期放任自流,缺少管教,孩子厌学情绪严重,最终弃学。有9.8%的孩子,因为家庭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被迫辍学。还有一些孩子,因没有学校愿意接纳而处于辍学状态。
◆目前,南京市共有24所民工子弟学校,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学校学生超过千人,小的不足百人,主要分布在建邺区。
这些学校多数租用简陋的平房、简易房,或者用石棉瓦搭建临时教室;收费一般每学期400元左右。
这些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很大,每年约有一半的学生会中途退学。由于学生来源地广泛,差异极大,聚集在一起上课,相互之间要不断磨合才能获得相互理解。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农民工”,共找到
199705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