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后(6月9日),安徽农民杜文达(本报去年10月25日头版报道)带着自己制造的飞碟,和中国国家馆一起首次“试飞”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他被挑中的理由是:中国农民有勇气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始于1895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艺术展。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6月12日开幕,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分为两个主题“艺术经验”与“行道无涯”。有7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受国家邀请
“他已经在威尼斯,还有他的飞碟。双年展上,他要试飞自己的大飞碟。”昨天杜文达的妻子唐女士说,语气自豪。
6月9日,中国国家馆将首次亮相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这是后者110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国家馆形式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示。展馆的主题定为“处女花园———浮现”。其中一件引人瞩目的艺术作品叫:《农民杜文达的飞碟》。届时,杜文达会展示一个大飞碟,直径6米、高3米多。
“真是没想到,没想到。今年2、3月,我们国家邀请,国家给的,机票路费也有人给了。”唐女士说,那时,我们东边厂里已把飞碟焊接成了整体。这次为能够展示,厂里不得不把它拆解开来,和3个小模型一起,4月中旬从海上,一路运到威尼斯。
杜文达,原是安徽一农民,从1999年开始自己设计制造第一个碟形飞行器。按他的设想,大飞碟是一种多功能的载人交通工具,能平稳升空,安全降落,能任意角度转向和前进,甚至还能潜水。主要用来缓解大城市里的交通。
此后,为了这个常人以为的“白日梦”,他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多亏亲友集资50万,才完成自己第一个设计。迄今为止,他为飞碟已“砸”下40多万元。
去年10月,本报曾在头版刊登《安徽农民敢造飞碟上海老板敢投巨资》,作相关报道。
试飞威尼斯
6月8日威尼斯双年展预展时,杜文达的UFO将首次在威尼斯试飞,为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还特地多准备了一个发动机,以防不测。
飞碟的碟身银灰色,像扣在地上的一个草帽。发动机是由一台凌志V8改装而成,碟身共分上下3层,第一层为飞碟内叶层,第二层为外叶层,最底下部分为支架层。发动机、仪表仪器和传动装置等内部主件将分别拼装到这三层空间里。
“为了这个宝贝,杜文达买钛合金板材,买传动装置配件、模具、氧气氩气瓶以及各种仪表仪器,花了40多万。”妻子说,希望这家伙能越飞越高。
“现在,飞碟能飞多高?”记者问。
“1米多吧。”唐女士回答。她说,原来能飞80厘米,现在从某个角度看,飞机的三个轮子已能离开地面一米左右,“有种即将离地、升空的感觉。”
短短20多厘米,包含着什么样的原理,唐女士一点不知道。
她只知道,这个距离离丈夫的梦想实现又近了一步;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们知道,杜文达制作飞碟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农民有勇气实现自己的梦想。
没钱买“动力”
“发动机是旧的,新的我们买不起。”唐女士说,这也是飞碟至今只能升到1米左右的原因。一直以来,杜文达的飞碟之路走得并不平坦。至今已有10人投资100万造这个飞碟。凭着杜文达的聪明,2004年9月,飞碟的飞行理论被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专利。
“对那些投资人,我们感激,也和他们达成回报协议,要是飞碟真飞起来,和飞机一样,回报肯定不少。”唐女士说,目前为止,一切离现实还很远。
她说,一个新发动机得60—70万,哪来钱。东边厂里还有30多个工人要继续生存下去。去年去珠海航展前,杜文达曾说,研究飞碟,经济收入真的很重要。自己要搞一些机械修理的业务,多挣点钱。
这次去威尼斯,杜文达也有这方面的打算,至于结果如何,得等到他6月中旬回来。5月27日,杜文达刚到威尼斯,和妻子打了唯一一个电话说,这里不错,一切都会好的。
显然,对一个农民来说,梦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
不管怎么样,梦想还在继续:杜文达创办的安徽萧县环宇科技研究所主页上,悄悄打出一则招人启事:需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晚报记者 徐哲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UFO”,共找到
586,70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