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两项降低药品价格措施即将出台的消息,让人们感到一场药品降价风暴即将来临。但在惊喜之余,人们又不无担心,这次降价会不会还像以前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尴尬境况的出现,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前所未有的降价风暴
近日,两则关于药品降价的消息,让被药品虚高问题困扰的社会各界人士眼前一亮。
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第17次降低药价。据介绍,这次降价涉及22个品种,都是临床使用量非常大的药品,主要以高档头孢类抗生素为主,另外还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胸腺肽、干扰素等品种。其中,曲克芦丁降价幅度达到93%、硫酸依替米星为20%,22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60%。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主任李磊估算,如果此次降价成定局,国有大中型制药企业每年的损失将达到60亿元左右。
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透露,卫生部将取消药品在医院的15%的加价。记者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0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了解到,2004年,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21.05亿人次,入院6669万人次。2004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急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117.7元,其中药费占52.5%;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4283.7元,其中药费占43.7%。也就是说,2004年全国门急诊病人药费为1300.7亿元,住院病人药费为1248.4亿元,合计药费2549.12亿元。如果取消15%的药品加价,意味着整个卫生系统将少赚332.44亿元。
药厂的“损失”和医院的“少赚”,也就是患者将从这两项降价措施中得到的好处——每年390多亿元。而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16次药品降价,降价金额合计仅为300亿元。毫无疑问,如果这两项措施能同时得到落实,将会刮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药品降价风暴。
雷声大雨点小的担扰
尽管来临的将是一场风暴,但人们却担心,它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就像前十几次的降价,虽然有关部门说患者从中得到了几百亿元的好处,但人们感到的却仍旧是药价虚高。甚至于人们还担心,这场风暴也许根本就刮不起来,或者风暴最终会变成和风细雨,因为这次降价触动了更多部门的利益。
第17次药品降价方案,首先遭到了制药企业的强劲反弹,5月12—13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中药协会4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和20个省、市的地方协会在天津商讨,决定集体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将降价幅度控制在20%以内。他们认为,各方面减利已导致医药企业生存困难,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比全国工业利润率低了26.24%,医药商业利润率不到0.6%,18个省市的医药工业出现全省性亏损,再大幅度降价无疑雪上加霜;药品降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具体表现在财政补贴不到位、医疗机构以药补医、高折扣与高回扣为主的药品推销机制才是看病贵的根本原因;仅以“出厂价低”为依据制定降价方案,在现行体制下不尽合理。他们提出的降价幅度,已使风暴强度大打了折扣。
与行业协会付诸行动的反应不同,一些相关人士对药品降价的实际效果提出了更多的质疑。
提起国家发改委酝酿的第17次降价事宜,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直言不讳地说:“降了很多次了,也没解决根本问题。再降个八、九、十次,老百姓还会喊医药费用高。”他告诉记者,从理论上看,在发改委抗生素降价和卫生部取消药品加价的组合拳下,药价肯定要降。但是,政府剥离了药品加价的15%以后,财政没有补贴、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医院还是会打着检查等其他旗号去找项目补回这15%。老百姓最终还是觉得医疗费没有任何变化。
“60个亿不一定会带来药品的降价。”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主任李磊告诉记者,以前不乏很多降价的品种从市场上消失的故事。屡次降价只教会了企业用新的对策来应付政策,企业要么停止生产该降价品种,要么更换药品品种和外包装,让降价品种以新的价格出现,最后蒙的还是老百姓。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指出,取消15%加价的政策如果缺少配套措施,根本就不能实现。她认为,取消药品加价后,财政上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医院为了生存,完全可以靠增加检查服务项目来补回这失去的15%,这样,虽然药价降了,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还是没有减轻,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
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王洪斌认为,取消药品加价后,倒霉的首先就是一、二级的小医院。据他介绍,一个二级医院一年流水收入为8000万元,由于没有什么特别的新设备和检查项目,药品收入占了整个收入的60%。取消药品加价15%后,医院纯利润减少了10%左右。然而,财政方面对医院的这块损失没有任何的补偿等配套措施,完全让小医院自己去承担。北京的600家医疗机构中,480家为中小医院,他们以后的路在何方?而正是这些小医院,承担着最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问题。
怎样避免雷声大雨点小
记者注意到,在探讨药价虚高问题时,人们逐渐将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即药品的政府定价过高和加价15%的以药养医的体制。这次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的两项降价措施,针对的正是这两个焦点,可谓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但即使这样,还是免不了人们的担心。那么,怎么才能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结局呢?
持政府定价过高观点的人们认为,要改革政府的定价机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副部长廖志凌认为,取消药品加价对降低药价只是治标、没有治本。他说,像华西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药品收入只占整个医院利润的35%,再剥离15%对大医院的损失不算太大。而虚高的药费,主要来自药品价格的形成源头。他认为,目前药品的定价远远高出了成本价,因此发改委屡次降价都效果不大。“一种过去二三毛钱的药品,可现在标到了20至30元。”他认为,政府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药品的成本进行测算、评估,只能任由厂家漫天报价。
与廖志凌持同样观点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价格测算、评估和政策调节控制机制,在对药品的成本进行正确的测算、评估之后,定出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格和最终的零售价格。这个价格,应该既让生产商有利可图,又给流通领域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改革城市医疗服务体制和高折扣、高回扣为主的药品推销机制,以保证患者买到手的是相同疗效的药品。不过,这样也有人担心,医院和流通领域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必然会尽量压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格,可能出现厂家粗制滥造的现象。但实际上,政府只要抓好了药品质量控制,压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格就不会对患者的利益造成伤害,并且还会在企业间展开价格、质量的良性竞争,对产业整合起到积极作用。
丽珠集团《丽珠医药》总编辑刘喜斌则坦言,这次降价对产业有整合的作用。大幅度降价后,必将淘汰掉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抗生素产业的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型制药集团做大做强的机会也将增大。同时,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抗生素的屡次降价也给所有以抗生素为命根子的制药企业提了个醒儿,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单一格局,要走多元化之路。
要求改革以药养医体制的人士认为,必须完善补偿机制。于明德认为,政府在做出取消15%加价的决策前,应该算一下账。一是,医院管理要确保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去医院从药品上获得的收入要用来更新医院的设备和维修房屋等,如果取消药品收入,这些钱从哪来?二是,政府要将医务人员的收入维持在何种水平上?因为只有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医院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有缺口的话,怎么补偿医院?政府应该对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测算之后,才能进行政策调整,否则就可能“按下葫芦又浮起了瓢”。(曾亮亮)
打压药价的同时还需理顺“医价”
国家发改委将出台迄今“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以挤掉主要因流通环节而产生的药品价格虚高,解决消费者“看病贵”之忧。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但囿于复杂的观念和制度的约束,我国公立医院医生的“医价”却始终不能理顺。虽然这样的观点会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但却有足够的事例可以为证———饱受舆论抨击的“红包”现象,固然可以批评为医生“医德”的沦落,但当“红包”现象日趋普遍并几乎形成相对固定的“行情”时,这“行情”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生的智力和经验的真正价值。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的“专家号”被高价倒卖,也具有这种指标意义。遗憾的是,这种正当的价值却只能以“红包”或“倒卖”等非法的方式体现,不但毒化了社会风气、恶化了医患关系,也为医院制造了“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难题,并为“药贩子”、“器械贩子”创造了上下其手的空间。详细
药贩自曝内幕:过期药品照样收 年收入达10万元
收药紧盯医保户 过期药品照样收 货源多数难“见光” 半价收购迅速卖 出手利润就翻倍
收药贩年赚10万 问题多没人管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提醒:百姓就医看病要找正规诊所 并注意对药品进行防伪辨别 详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药品降价”,共找到
86,10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