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8多用途直升机(北约代号“河马”)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可胜任多种军事或者民用任务。算上其高级改进型米-14和米-17,米-8系列是世界直升机中生产量最大的家族。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米-8的军用型包括米-8T,用于运输、要人接送、电子战和侦察;米-8TV武装型;米-8MPS搜索救援型。
主要型号:
米-8T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克里莫夫TV2-117涡轴发动机,安装在机舱顶部。进气口有防尘装置,以便在野战机场起落。机上还有辅助动力装置,可在主发动机不运转的情况下向机上设备提供动力。
米-8TV武装直升机是T型的改型,在机舱内加装了7.62mm机枪,在两个主起落架上方各加装了三个武器外挂点,能挂装S-5 57mm火箭发射器。另外还可外挂9M-17P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2“耐火箱”)。
米-8MPS是搜索救援改型。在救援中,机组人员可以空投无线电信标标定出救援区域,以便救援人员进行搜索。机上可运载10人,并可以吊挂一个PSN-10救生筏。为胜任海上任务,该机还可在海面上做30分钟的漂浮。
米-8AMTSh是武装型改型。机上安装了机炮、火箭发射器,以及8枚ATAKA反坦克导弹。
米-8P是客运型号,将军用型上的圆形舷窗改为方形。机身部分喷涂黑色,以防发动机排气染污。该机能运载28名乘客。
米-14是米-8的海军改型,具有船底型的机身结构,可漂浮在水面上。米-14包括以下改型:
米-17是米-8的深入改进型号,为提高高海拔高温性能,采用了更加强大的发动机,于1975年开始服役。北约称米-17为“河马”H。苏联军方称之为米-8MT,米-17是出口型的名称。米-17于1981年亮相与巴黎航展,83年出口古巴。实际上苏军众多的米-8MT并非全新生产,而是改装旧的米-8而来的。如米-8电子战型改装后就成为米-17P。
九十年代,喀山工厂开始转产米里设计局更先进的机型,如米-38等,米-17的主要生产任务由远东地区的乌兰-乌德厂承担,同时米里设计局对米-17的发动机、电子设备、可靠性进行了改进,称为米-171,从1991年开始量产。一些米-171也被称为米-8AMT。
我国在70到90年代先后引进了苏联米里设计局著名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米-8,以及其重大改型米-17,以补充陆军航空兵薄弱的航空力量。由于我国研制的直-5设计年代久远,后续研制的直-6、直-8等不是未定型,就是不断拖延,米-8和米-17的到来无疑缓解了紧迫的需要。米-8进口的数量较少,而米-17则较多,据说达到上百架。
在外电报道中,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米-17较为优秀,我国现在还没有计划将这种直升机转为国产化。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我国仿制“超黄蜂”的直-8项目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部分关键部件无法国产化,拖了二十年仍没有生产大批量实用的直-8型号。如果上米-17项目,等于宣判直-8的死刑,直接影响部分军工企业,只好靠国家输血保住这些企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的特殊情况,总体的看,进口米-17要比国产化便宜的多。
性能参数:
最大速度: 260千米/小时(1000米高度)
机长: 18.31米
旋翼直径: 21.29米
旋翼旋转面积:356平方米
起飞重量:11100千克
装载能力:4000千克 (机舱内) 3000千克 (外挂)
最大速度:250千米/小时 (海平面) 220千米/小时 (500米高度)
机高: 5.6米
机舱长度: 5.25米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直升机”,共找到
2,617,86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