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蝗虫发生面积达到220万亩,为建省以来之最。除五指山和琼中外,其余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乐东、东方、儋州、临高、万宁、三亚、定安等市县蝗情严重。在蝗虫发生区,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飞蝗面积达100万亩,最高密度达到每平方米350头—500头。
十六市县发生严重蝗情
“赤地千里,寸草不留。”是史书形容蝗灾常用的词句。
今天,这一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去的灾情再次受到关注。日前,记者随省植保站有关工作人员驱车途经万宁、临高、乐东等地,在许多田间道路或荒草地,人或车一经过,立即飞起密密麻麻一大片蝗虫,场面甚是壮观。
临高博厚镇博西村的博西田洋,因为长期缺水,村民采取直播方式播种。今年第一茬长出来后,被蝗虫啃了光头。当地村民想办法赶紧补播,但长出的第二茬又被蝗虫吃得稀稀拉拉。现在,这里800多亩田地被迫重新犁耙第三次播种。
类似的情况已在我省多个地方发生。全省稻田秧苗和甘蔗受害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受灾较重的有定安、乐东、临高、东方、昌江、万宁、保亭等地,保亭受害抽穗稻及秧苗7000多亩、甘蔗3000多亩;乐东受害秧苗7000多亩;临高受害秧苗1万多亩、甘蔗1万多亩。严重的田间“光秃”,大部分刚播的秧苗被啃光,无法再度生长,许多地区只能重新播种。飞蝗为害甘蔗,开始从边缘取食,造成缺口,严重时,叶片只剩下一条主脉。
据统计,琼岛发生蝗虫地域达到16个市县,连以往没有发生过蝗情的保亭、琼海也有发现。
省植保站有关植保专家认为,目前我省蝗虫的发生速度依然惊人。受热带风暴“天鹰”影响,我省蝗区普遍有100多毫米的降雨量,但由于降雨时间较短,没有对飞蝗构成威胁,发生程度未降低。反而由于高温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过低,坡地、甘蔗地和地势较高的旱田地表土水分快速蒸发和向下渗漏,造成土壤疏松和杂草狂长,给飞蝗的再次暴发创造条件。
省植保站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我省蝗虫发展速度、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条件分析,预计我省东亚飞蝗于8月中下旬将达到高峰期,需要化学防治面积达60万亩,发生密度为1头—15头/平方米,最高密度将达500头—1000头/平方米。由于今年长期干旱,晚造插秧时间拉长,受“天鹰”影响,大部分稻田有积水,正是插秧的好时机,同时又是第二、第三代飞蝗发生高峰期,且高峰期将延长至9月中下旬,所以我省今年整个晚造插秧季节也是飞蝗为害高峰期。
如果下阶段我省气候条件继续干旱,稻田周边飞蝗再次迁入稻田,将对秧苗造成极大危害,甚至部分地区出现晚造稻田丢荒现象。而甘蔗地的飞蝗没有受到“天鹰”影响,目前正有大量的蝗蝻团伙出现,其取食量较大,如防治不及时,将造成甘蔗叶片被大量为害,甘蔗产量减少乃至失收。
飞蝗面积为何不断扩大?
海南蝗虫目前已鉴定的有48属,79种。从1987年开始,海南蝗虫(特别是东亚飞蝗)的发生一直呈上升趋势,面积从最初50多万亩发展到150万亩,到如今220万亩。范围从7个市县发展到11个市县,又增加到今年16个市县。危害作物除了甘蔗、水稻之外,还在局部地区为害香蕉和芒果等一些热带果树。为害程度虽然在人为控制下较轻,但仍造成一定损失。
前不久,省植保站的值班工作人员接到保亭有关植保人员的电话称,在七仙岭山脚下也发现了东亚飞蝗。省植保站值班人员怎么也不能相信飞蝗扩散到森林植被较好的中部山区。几天后,保亭寄来了样本,省植保站有关防蝗专家鉴定之后果然是东亚飞蝗。省植保站赶紧组织专业人员到保亭进行详细调查。
我省蝗虫发生区域持续扩大,今年连以前没有蝗情的保亭、琼海等地也有了,全省只剩下五指山、琼中还没有发现蝗情。
三亚农业局副局长陈阵认为,蝗虫喜食干料食物,不喜含水量高的植物。蝗虫的发生分布范围大小与海南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他说,以前影响海南的热带风暴一年至少有7个至9个,近几年来,影响海南降雨的台风明显减少,去年全年没有一个台风。持续干旱,容易出现荒地。与此同时,植物的含水量下降,变成蝗虫的好食料。生态环境适宜蝗虫生长繁殖,为蝗情的扩大创造了条件。此外,受人力、资金等限制,防蝗不彻底,每年都有大量残蝗。虫源积累较多,加上今年气候干旱,以至出现飞蝗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现象。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举鹏等专家认为,从更深层面看,海南飞蝗发生范围持续扩大,与海南由原来森林植被演替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植被有直接联系。近几十年来,海南大批移民的开发,对林木不合理的采伐等,使森林植被减少,而稀树灌丛、草地逐渐增加,在一些地方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原生态景观。由于该生态景观适于东亚飞蝗的发育繁殖,因此成为我国东亚飞蝗的另一类型蝗区———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这一蝗区在我国没有记载,因此是国内近几十年来的东亚飞蝗新蝗区。
紧急综合防治蝗虫
肆虐的蝗灾险情严重威胁我省农业生产,也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份反映我省蝗虫发展情况的报告上批示:“青林同志,要重视灭蝗工作。”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批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及时准确掌握灾情,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对重点地区工作指导,确保蝗虫不扩散,不造成严重危害。”
为此,农业部专门派飞蝗调查和督导组到海南调研、指导。根据农业部的规定,我省每三天要向农业部汇报蝗情和防治情况。
针对今年的蝗情,省农业厅召开紧急防蝗工作会议,全面落实防蝗工作责任制。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治蝗属地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市县要在防蝗指挥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切实负起责任,要建立健全监测队伍和专业防治队伍,组织指导防治,确保防蝗工作的协调、顺利进行。各市县和乡镇必须做好防蝗队伍的组织,包括施药队伍、运输队伍、医疗队伍等。同时要积极组织必要的防蝗资金和物资,如有消极、怠慢而造成飞蝗重大危害者,将追究其责任。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防治目标是蝗虫对稻田和甘蔗地不造成重大为害。坡地飞蝗不起飞、不蔓延、不集中迁移至稻田和甘蔗地防治。防治手段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采取综合手段进行防治。稻田和甘蔗区飞蝗必须快速采取化学手段坚决扑灭,而坡地飞蝗可按密度大小而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手段。各市县农业部门要及时监测蝗虫的发生动态,准确发布蝗情预报,对重点蝗区和新出现的蝗区要全面普查,防止漏查、漏报和误报。在蝗虫发生防治的关键时间,要定期、逐级报告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
省植保站有关专家介绍,我省防蝗化学防治手段主要采用菊酯类农药,但其药效时间较短。据悉,由于今年我省第一、第二、第三代飞蝗地下卵块集中出土的特殊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飞蝗多次分批出土的现象。防蝗化学农药药效果间较短,所以在许多蝗区刚完成施药防治几天又冒出大量飞蝗。为此,专家建议改进化学防治方法,使用菊酯类农药快速压低高密度飞蝗后,应交替或配合使用一些药效期长,环境污染小的仿生物农药,如氟虫脲类药剂。同时,要加强农业防治,抓紧收割成熟稻谷;尽快犁田耕地,破坏田间地下飞蝗卵块;尽快完成插秧和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飞蝗为害。
生态控制是治蝗根本
省植保站有关人士认为,由于稻区不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以在应急防治后,应及时开展生物防治以减少下一代和来年蝗虫虫口密度。专家建议,可使用的生物药剂有蝗虫微孢子虫、卡死克和绿缰菌等。采取农业防治手段也能有效减少蝗虫为害,如抓紧收割成熟稻谷、焚烧田间稻梗、破坏田间地下卵块、抓紧插秧和引水灌溉等。
但专家们认为把蝗虫全部根除不太可能,即便发达国家也做不到,只能压低密度,抑制数量。
有一组统计数据能清晰反映目前几种防蝗方法的优劣。
从1998年至2004年,省植保站在我省的生物防治区、生态控制区和化学防治区分别对东亚飞蝗的密度进行了统计。统计显示,在化学防治区域,从1998年至2004年,蝗虫虫口密度呈上升趋势:468头/平方米、467头/平方米、590头/平方米、690头/平方米、600头/平方米、700头/平方米、800头/平方米;在生态控制区和生物防治区,虫口密度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生态控制区为:400头/平方米、250头/平方米、230头/平方米、200头平方米、89头/平方米、50头/平方米、68头/平方米。
中科院蝗虫研究专家丁岩钦等人认为,生态控制是防蝗治蝗的根本。恢复森林植被、改善海南岛生态环境,是改变蝗区面貌与控制蝗害的首要措施。只有在恢复森林植被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的防蝗效果。
从蝗虫长期治理看,必须改造蝗区的生态环境:加强水利灌溉建设,扩大种植面积,减少丢荒地;将蝗虫嗜好作物(如甘蔗、旱地水稻)改种为香蕉、芒果等作物,减少蝗虫食料;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通过频繁的农事操作破坏地下虫卵,减少虫源基数,从而减少蝗虫发生量;保护蝗虫天敌。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大力发展林业种植面积,提高蝗区植被覆盖率。
海南历史上的蝗灾
根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举鹏等专家的研究,海南已发现的蝗虫共有48属79种蝗虫,其中东亚飞蝗是主要为害者。
东亚飞蝗在海南早在汉唐时代就有分布,但历史上,海南的蝗灾并不严重。
追溯今日东亚飞蝗在海南发生基地的形成,与滥伐原始森林,进行大面积的开垦,结合刀耕火种,使原来不适于飞蝗发生的茂密林区破坏,而形成适于飞蝗大发生的稀树撂荒草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东亚飞蝗是草原性害虫,从没有在森林内发生为害的记载。
记者翻阅海南史料,从1403年至1963年的560年间,海南东亚飞蝗大发生共9次。随后鲜有海南发生蝗灾的记录。
1987年,海南再次暴发蝗灾。省植保站站长张文锋当时刚调到植保部门工作不久。他记得,乐东农业部门打电话汇报说是乐东的黄流镇发现了大规模的蝗虫,危害水稻和甘蔗,请他们去鉴定。
张文锋等人鉴定之后,初步确认是东亚飞蝗。随后,农业部和广东省农业厅的有关专家也到现场进行了鉴定,确认是东亚飞蝗。当时应用飞机和地面人工喷洒农药的方法,对猖獗为害的东亚飞蝗进行了积极防治。张文锋记得,当时喷过药粉之后,第二天蝗虫的尸体大片大片到处都是,足有10多厘米厚,数量惊人。
记者从当时的一则资料上看到,1987年5个市县27个乡镇,普遍暴发东亚飞蝗。最高密度1平方米达5200头。根据当年9月7日的统计,乐东晚稻受害面积1.5万亩。1988年蝗虫发生面积和密度虽比1987年下降,但危害也非常严重。当时政府共动用4架飞机、53辆汽车、150辆拖拉机、426台电动喷药器进行防治。1987年、1988年因蝗灾造成的损失是:稻谷2.4万吨、甘蔗7万吨,两项折人民币约2995万元。
1998年,海南再次暴发大蝗灾。由于气候干旱,西南部蝗区的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市县发生了大面积的蝗虫为害,并严重影响了甘蔗、水稻等作物的正常生产。发生面积89.8万亩。高密度蝗蝻团伙主要集中发生在第二、第三代。昌江、儋州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0头—2000头。最高达每平方米4000头以上,并在局部地区造成灾害。其中甘蔗受害面积18万亩,受害程度为30%—50%,严重者达90%以上。数万亩甘蔗受害后,叶片只留下了一条主脉。水稻受害面积为12万亩,受害程度为20%—30%,严重者达80%以上,约有1万亩水稻被啃光。
飞蝗是农林牧业的世界性大害虫。张文锋等人认为,今年海南的蝗灾发生面积和暴发程度超过1998年和1987年,如果不注意防治,受灾地区的农民损失会很惨重。
作者:邓建华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发生”,共找到
96,067,24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