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中国文化是一场行为艺术(图)
  时间:2005年08月08日23:12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王安忆:中国文化是一场行为艺术(图) 
王安忆

  本报讯在上海书展的第一天,两位著名的女作家王安忆和龙应台,就《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这个大题目,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同台演讲。龙应台的《读经与价值观》,涵盖了全球理论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及古今价值观的研究,有很浓郁的学术味;而王安忆在演讲中称“中国文化从来就是行为艺术”,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深思。

  文字是文化的坚实载体

  王安忆认为,相对于西方的艺术作品而言,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产品常常留存在一些非常脆弱的载体上:“西方油画采用很厚实的画布,中国画却用轻飘飘的宣纸;西方的建筑普遍采用巨石垒起,中国人却采用土木结构。所以,中国人的东西似乎更难长久地留存下来。我常常想,这种脆弱是否和文化的精细成正比?也或许,是互为因果的。”

  不论形式如何,有一点在王安忆看来是肯定的:“其实中国人并不在意自己的东西能否永久留存,而更愿意让很多东西自然地随时间流逝。”王安忆觉得,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的大量的流水的意象,就是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像孔子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李后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例子。

  “应该说,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最坚实有弹性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汉字,因为汉字外形完整、结构牢固,不容易散开,而且有它本身非常复杂的意象。”王安忆说,“能够掌控我们的文字,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孔子周游列国是行为艺术

  中国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在王安忆看来,是一场场行为艺术:“中国的文学艺术总是有很多自己的仪式化的东西,这种仪式就是行为艺术。我们看孔子周游列国,他的整个行为就像行为艺术一样。照理说,在他那个年代,交通工具如此不发达,人对距离应该怀有某种敬畏,而他却会一国国地去跑,这不是行为艺术是什么呢?”

  王安忆很喜欢《史记·刺客列传》,她列举了许多古代侠客的例子来说明,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的生存就是为了去完成某种节义和操守。而他们去完成这种节义和操守的过程往往很戏剧化,就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王安忆也谈到中国的民间仪式:“我插队的时候,看到过中国农村的葬礼。人们在亲人停尸几天以后才会用钉子钉上棺材的盖板。在这个行为发生的同时,死者的亲属就会一遍遍地在边上喊:‘某某某,躲钉!’到死者出殡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壮劳力大吼一声‘起杠’,同时抬起棺材来。而棺材后面,第一批是死者的男眷,他们低俯着身体,用低沉的声音呜咽着;在后面,是女眷,她们手持哭丧棒,笔挺着身子,用尖细的女声发出高音的呜咽。整个葬礼很仪式化,出殡的过程甚至让我想到中国那个叫做‘乐’的礼仪。那都是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看起来就好像是一连串行为艺术的接连表演。”

  中国民间有活的语言

  作为作家的王安忆是极度崇拜“语言文字”的:“史书上曾记载,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降大雨。那是一种非常的意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文字的崇拜。”

  “别人可能以为中国的农民非常粗鲁,”王安忆说,“其实,中国的农民有着3000年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教养,对于文字极为恭敬。”王安忆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中国民间的鲜活语言:“农村的女孩子拒绝抽烟,会说‘我不吸,别累手了’。这样的语言,就连作家也要羡慕的。”

  让王安忆感到欣慰的是,无论中国文化的载体如何脆弱,印刷术都最终打败了石头的坚硬,鲜活的语言和文字能够得到留存。王安忆说:“我能够操纵语言,也碰到了印刷术的时代,照理说,这是非常幸运的。但是,我又发现我们的时代非常可怕,什么东西都在膨胀。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价值是在上涨还是被稀释?”王安忆的这些疑惑,和会后一个出版界的朋友给她的提问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当文学被放到出版这个棺材里面以后,如何才能通过‘躲钉’来避开商业的楔入?”

  据《新闻午报》


共找到 588 个相关新闻.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