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舞台上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时的心态,不管是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地区,都至关重要。为此,可能需要将自由贸易塑造成中国的一种主流话语
中国和欧盟9月5日晚在北京签署文件,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双方商定,采取过渡性灵活措施,妥善解决《备忘录》执行中出现的滞港问题。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称,中欧作为负责任的贸易伙伴,在谈判中充分考虑了各有关方面的利益,也顾及了世界贸易环境的平稳运行。
中欧纺织品贸易大半年来的反复,是一个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故事。今年1月1日,全球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取消配额制。然而,这种自由贸易只是“昙花一现”。由于中国出口数量急剧增长,欧盟在5个月后就动用设限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实行数量限制。但这种限制却给欧洲人带来了麻烦。愤怒的零售商指出,企图通过保护主义措施改变贸易格局,结果适得其反,损害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欧盟代表不得不返回谈判桌,与中国谈判解决纺织品压港问题。
这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全球化的基本事实,国际分工已经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因此,那些看起来似乎能给自己带来特殊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其实也会给自己带来预料不到的害处。它可能会增加某种群体的利益,但其代价却是另一个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国内经常有人批评,在欧洲和美国,贸易问题被政治化了。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后,国家将经济视为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因而对经济和贸易活动进行严厉控制,贸易问题必然会被政治化。总有一些产业、群体试图利用政府的力量,来减轻来自中国或其他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压力。
其实,贸易所带来的政治化是双向的。一方面,它确实激起了所谓的经济爱国主义,但另一方面,这种保护主义政治也激起反对它的政治努力,因为这种保护措施不可能同时增进所有人的利益。而在民主体制下,两种力量可能暂时有所消长,但保护主义不可能永远占上风。
因此,对于当下欧美的保护主义情绪升温,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当然,这轮贸易保护主义之所以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它似乎主要针对中国。
以中国经济的规模及人民充沛的企业家精神,它在经济上、贸易上的崛起,自然会引起整个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的调整,其强度可能是自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的经济崛起以来最大的。这种调整波及众多产业。对于任何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相应产业来说,这种调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会主要指向中国,不仅美国、欧洲如此,就连印度、东欧,也同样担心中国的出口商品,担心中国的资源进口,担心中国企业的“并购潮。”
处于这一旋涡中心,中国企业、中国民众,需要一种与自己的地位相适应的全球视野,中国政府要培养通过实践掌握与贸易伙伴国灵活地打交道的智慧。这种智慧要将纯粹的贸易问题去政治化,以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包括WTO的法律途径——处理贸易摩擦和贸易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普通公众对贸易摩擦的热情关注,也许并非好事。按照常理,正常进行的大量贸易活动不会进入普通民众视野,贸易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往往是因为出现了贸易摩擦。假如人们把贸易的得失直接对应于国家利益的损益,情绪反应会更加强烈,由此可能陷入一种非常糟糕的局面:贸易伙伴国的保护主义情绪触及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激起“经济爱国主义”或者“贸易民族主义”,两者互相激荡,导致贸易摩擦演变为民众的敌对心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也许更容易坠入这一怪圈。
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舞台上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时的心态,不管是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地区,都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将自由贸易塑造成中国的一种主流话语。
国内常有人批评,欧美国家不过是以自由贸易为工具,因此,自由贸易根本就是一套骗人把戏。这是对自己的历史的说谎。中国这2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及民众福利改进,得益于自由贸易之处甚多。未来的发展也仰赖于自由贸易制度的深化与巩固: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出口市场——包括商品和资本,也需要更多初级商品进口。因此,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国也需要维护和完善自由贸易制度,推进人员、商品、资本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易和自由流动。
坚守自由贸易原则,还可以将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时期内可能遭到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英国、美国曾经先后是自由贸易原则的提倡者和坚持者,今天,这个责任是否落在了中国身上?
中国与欧盟在纺织品问题上达成妥协证明了,各经济体越是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人们越会明白相互依赖的重要性,贸易政治就会倾向于互利的自由贸易而不是自私的保护主义。这样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亦可为所有人带来福利改进。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自由贸易 利益”,共找到988,28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