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所有应届毕业的博士生一样,今年45岁的巴基斯坦籍学生古兰木·拉索尔已经整理好了宿舍和办公室的所有行李物品,为第二天的回国做准备。这是9月29日晚。
四年前,担任巴基斯坦气象局(伊斯兰堡)副局长的拉索尔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我通过很多气象学方面的文献和期刊了解到中国的同行做得非常优秀”,他说,“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来中国求学。”
提起前一天,也就是9月28日,拉索尔显得很兴奋,因为就在这一天,他不仅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本年度的学位授予仪式上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该院培养出的第一个外籍博士,同时,他还代表本国与中国签署了一项气象预测方面的合作协议。
尽管学成归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要和共同生活了四年的导师、朋友说再见,告别熟悉的校园,熟悉的北京,拉索尔显得很伤感。“我和每一个北京人一样,目睹了这座城市在四年中变化的所有点滴。”他说。另外,拉索尔不知道还要过多久,他才能再吃到他喜爱的宫保鸡丁和涮羊肉。
缘由 “热爱孔子的爸爸
鼓励我来中国”
在拉索尔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要想学到更好的东西,就到中国去。”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影响。而拉索尔的家人,也几乎个个是中国通:他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孔子迷”,不仅收藏了大量相关的书籍,而且还深谙孔子哲学的精髓;他的妻子在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另外,拉索尔的三个女儿目前都在中国读书,中文水平都比他要好,尤其是他今年11岁的小女儿,小家伙对中国的乒乓球很有兴趣,而且已经在学校里拿到了两个乒乓球比赛的奖项。拉索尔本人也十分喜爱中国的历史,像火药、指南针这些中国古代发明,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在担任巴基斯坦气象局(伊斯兰堡)副局长期间,拉索尔曾经到过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考察访问,但他发现中国的同行在气候模式和数字天气方面做得非常好,其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于是,他萌生了来中国求学的念头。虽然考虑到会有语言等方面的困难,但拉索尔的决心并没有动摇,更何况还有迷恋孔子的爸爸在鼓励着他。
就这样,拉索尔开始为他的求学路做准备了。当时已经40岁的他先后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里完成了3门科目的考试,最终得到了留学生的入学录取资格。在这四年的留学生活中,拉索尔只回过一次家,那是在去年,他回国探望和照顾生病的父亲,老人家听到儿子给他介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感到很开心。
超越 从不会中文
到能跟人“砍价”
2002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刚入学的博士生们发现,班里还有一位皮肤黝黑、两鬓有些灰白的外国学生。“他们刚见到我的时候很害羞,讨论也很困难,”拉索尔笑着回忆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了解就多了。”
从表面上看,拉索尔和他所有的同学没有任何的不同,他们一起上课、读书、和导师交谈。唯一不同的是,拉索尔不是跟他的同学们,而是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女儿住在一起。
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所有困难中,语言是一个最大的障碍,这也是拉索尔当初最担心的。于是,拉索尔在请教了导师之后专门在当时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报了一个语言辅导班。
就在这个时候,拉索尔的中国好朋友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给拉索尔买来很多注有拼音的书,通过这种方式来教他发音,此外,大家还利用每一次交谈的机会让他多练习。“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几乎不懂什么中文”,拉索尔笑道:“但现在,我完全可以跟人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了。”
拉索尔在他的博士阶段学习中遇到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电脑的操作系统,让中文基础很薄弱的他去应付一套全中文的操作系统的确是一件头疼的事。为了让他尽快适应,同学们教他识别中文操作系统里的缩写形式,比如P就代表Print,这解了拉索尔的燃眉之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在外地出差的孙建华老师听说了这件事,就特意通过电子邮件让她的丈夫为拉索尔装了一个英文操作系统。
收获 导师的两个要求
他都做到了
今年5月,拉索尔完成了“南亚夏季风灾害性天气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拉索尔认为自己在学术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师的言传身教,“我的导师曾庆存老师说,如果要对气候做一个感性认识,就要先做天气诊断分析,而如果想深入了解气候背后的物理机制,那就要做数值模拟,让人高兴的是,这两方面我都做到了。”拉索尔说。
拉索尔回忆说,在平时的研究工作中,导师曾庆存总是找时间来和他讨论,让他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他的另一位联合培养的导师赵老师则是等他做出结果之后,再来跟他讨论这个结果是否合理,以及该如何改进。此外,两位老师之间也要进行交流,两位导师不同的治学方法都让拉索尔获益匪浅。
回国之后,拉索尔将担任本国气象局的局长。“首先我收获的是知识,”他说,“这是我未来在学术和工作上取得更好成绩的一个新起点,但这只是我所有收获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我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拉索尔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除了学习之外,还担负着推进两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责任。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年轻一代的气象专家和学者给拉索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都很敬业,他们经常在办公室里阅读各种资料和讨论问题,另外语言水平也不错,用英语跟他们交流根本不成问题。”他说。
在拉索尔的心目中,在获得知识和学术交流这两大收获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友谊。“这友谊不只是我个人的,更重要的是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他说,回国之后将继续推动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邀请中国气象学方面优秀的教授过去任教,给他们很高的薪水;同时也会继续送本国的学生过来深造,当然也将邀请中国的学生去巴基斯坦学习和交流。
文/本报见习记者 李媚玲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巴基斯坦”,共找到3,769,63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