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大场面中的自信与人性
文 / 本刊记者 汤耀国
20多年前,两个少年从中国南方的乡村走出来,这一走“走”到了人类最前沿的领域:太空。
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费俊龙、聂海胜成为中国继杨利伟之后进入太空的并列第二人,而其开创意义在于:这是中国首次多人多天并加空间实验的航天之举,他们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第二阶段的直接履行人。
通过央视直播,亿万人可以亲眼目睹的是,从舱外等待、舱内检查待命再到成功发射、太空生活和工作,费聂二人都表现得从容镇定、信心百倍。当然,作为万里挑一的航天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超乎常人的,最后关头的心跳速度更是他们能够成功入选的最后一道关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十分厚实坚固的自信根基。
两年前,神五首次将中国人送上太空;两年后,神六再显中国载人航天高超技术。从神五到神六,名称只差一点,但进步却远不止一步。据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神六在神五的基础上作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并新增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在另一关键的系统——运载火箭方面,据该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介绍,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而其迄今的发射成功率更是高达100%。
它终于成功发射了。这是两个航天员的荣耀,更是一个国家的光荣。就连美联社也不得不发出赞叹:中国国家电视台对发射进行了实况直播,这是信心的体现。
自信的背后是自强。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今天中国航天员的二度太空巡行,中国已稳居世界载人航天的三强之一,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背影清晰可辨。
当年尚且是一个饿着肚子的民族,支撑飞出地球的梦想可能主要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而今天,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更有必要去参与太空竞争。载人航天,可谓当今人类最前沿、最高端、最复杂、最重要的探索领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就在神六发射的前一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总结的“十五”,被认为是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良好开局,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也被认为是下一个快速发展的十年的奠基之作。五中全会及“十一五”规划,与神六交相辉映,堪称十月的中国的两大手笔。
也就在神六发射的同一日,十运会在南京开幕,这不仅是四年一度的常规性全国性盛事,更是一次特殊的与奥运会全面接轨的中国风采展示。三年后的北京奥运,不也是这个民族自信、自强的重大标志之一么?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个一度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以人为本。全面小康、绿色GDP、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要的“关键词”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此次神六飞船的110项技术改进中,大半是直接为提高航天员安全性与舒适性而作出的。比如在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以在失重状态中人为地为航天员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又如在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中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以在一旦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温度控制在17到25摄氏度,航天员用刀叉进餐能吃上热饭菜……这些在地球上看似再简单不过的生活能够在飞船上实现,得耗费多少科技人员的心血?而这一切是为了——用神六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原主任设计师傅岚的话说就是:“让航天员生活得舒服些。”
还有更多的细节。飞船发射半个多小时后,地面医监医生先后和费聂二人通话,先是肯定其身体状况正常,再问其自我感觉如何。这一细心体贴之举不仅是作为医生对其身体的关心,也很好地加强了航天员的心理稳定状况。
在当晚21时,费聂二人的家人更是被特意安排与之进行天地对话,聂海胜的女儿向太空中的父亲唱了生日快乐歌,在如此重大的举世瞩目的“国家行动”中,散发出中国人特有的浓浓的亲情味道。
在喜气洋洋的盛事转播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场面”,更看到了人性。反过来再联想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的安危被置于绝对首要的地位,所谓“损失”则愈来愈少提及。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依然摆在神圣的高度的同时,个人价值得到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尊重与爱护。这或许是比任何一件盛事都更值得欣喜的深层进步。
应当说,费俊龙、聂海胜是幸运的,这不仅是指他们从乡间少年成为如今最耀眼的“明星”,更是因为他们有幸成为迅速崛起、不断进步的中国的代表性人物。这瞬间产生的“明星”式光芒能持续多久不好判断也不必在此判断,人们或佩服或羡慕——甚至少年式的崇拜也无不可——到过太空的人,但毕竟绝大多数的人关心的是自己在地球上的切身生活,希望做一个幸福的地球人。人们需要生于斯长于斯归属于斯的自豪感,也需要正如航天员在太空中最看重的简单两点:安全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