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金属球漏进投球孔 铜管里发出“砰砰”声———
本报讯 我国古代四大计时器之一、已经失传数百年的“碑漏”,昨日在鼓楼重现。
这座放置在鼓楼二层的“碑漏”,高2.2米,宽1.4米,由木头制成,形状如同石碑,这也是“碑漏”名字的由来。它的内部设13根自上而下呈“之”字形排列的铜管,碑首上端设投球孔。
中科院研究员陈美东现场演示了“碑漏”的工作原理。他先将一个金属球由投球孔投下,接着传来一阵金属球在铜管里滚动的“轰轰”声,以及撞击两根铜管拐弯处的“砰砰”声。最后金属球撞击到底部的铜铙,发出“锵”的一响。
陈美东解释说,一次“锵”声就是24秒,“碑漏”就是根据一个金属球走完铜管的用时作为一个时间单位。36个金属球需用14.4分,正好是一古刻,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个小时。除第一球需人工控制开关,其余可自动滚行,但需专人管理与记录。
据陈美东介绍,“碑漏”由唐代僧人文诰发明,为我国古代四大计时器之一的星丸漏中的一种,曾用于唐、宋、金、元时期,但实物和图纸现已失传数百年。科研人员主要依据南宋人薛继宣在《浪语集》里的文字记载,历时一年仿制成功。据了解,更多的古代计时器,如时辰香、莲花漏、秤漏等都将于近期在钟鼓楼仿制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