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读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人才,努力构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人才集聚高地,基本形成全国性的人才集散中心、区域性的人才辐射中心、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中心的总体框架。
党政人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重庆市党政人才教育培训制度,探索完善党政人才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跨岗位交流培训制度,每年从全市选送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及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从市级机关和近郊区县,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困难企业任职或挂职;从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拔一批年轻优秀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
企管人才发展市场开拓能力
与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跨国培训机构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从大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中,选派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境)外高等院校和跨国公司进行培训。以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监事长)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及其后备人选。
技术人才开发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坚持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赴市外、境外和国外培训进修制度,每年选派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人才赴国(境)外脱产培训。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能源环保、交通运输、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培养。
技能人才提升技术革新能力
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组建重庆市技能人才培训集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建立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加大“百万职工技能提升”、“三年一万名新技师”、“重庆市青工技能振兴”等重点项目实施力度,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农村人才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围绕农村“三百工程”和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认真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等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跨世纪农村人才培训”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制度,力争实现“一村一名大专生”、“一村一名高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目标。
打破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围绕人才市场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进一步提高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打破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各类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新机制。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与全国大型人才网站和著名人才网站联网发展。
按照三大经济区域的战略定位,突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都市发达经济圈构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购物中心,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基地等重大项目,加紧培养、广泛集聚、用好用活一大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托渝西经济走廊建设卫星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区、集约高效农业区的重大项目,培养造就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提速提档”的战略定位,培养和吸引一大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物流管理、资源加工、现代农业经营、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按照“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建立三大经济区人才联动协调发展机制。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人才聚集地;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圈”,努力构建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物流商贸、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人才聚集地;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努力建设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人才聚集地。
关键词点击
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坚持把人才开发投入列入同级财政的预算支出,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市和区县(自治县、市)财政分别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用人单位投入的主体作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的比例设立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人才开发,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开发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用好用活中央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倾斜政策,策划包装一批人才开发重大项目,争取纳入“西部人才开发资金”计划。
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的壁垒,建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顺畅流动的机制。推进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化的人才考核评价工作,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推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执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来源: 2006-01-10 0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