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国内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在沈筹办分公司,招聘五个部门经理,只有一名应聘者入选,其他四个职位暂时空缺,负责招聘者连叹“良将难求”。
与国内大公司网罗专业人才难相比,外企却成了专业人才纷纷“栖息”的乐土。
市场调研显示,2005年,外资企业对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增长,而在国内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超过七成产生过到外企工作的想法。他们看中的是外企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和福利。
数字表明,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落户”我国,越来越多的外企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利用优越工作条件和优厚待遇吸引人才,同时以奖学金、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正因为如此,国内企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有关人士因此呼吁,外企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人才储备充足吗?答案是:既充足又短缺。这是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新近出炉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提出的中国人才“供应悖论”。
报告指出,一方面中国有巨大的人才供应量;但另一方面,满足企业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报告还预测,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解读出的结果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将面对“人才短缺”危机,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剖析中国“人才短缺”的根源,你会发现二大“硬伤”:一是人才结构配置失衡。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仅11人,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100人。由于人才培养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大多留在大城市,不少人学非所用。因此,在我国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人才浪费的现象。
二是人才外流严重。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留学生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是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国却呈现1:3的倒比。
最近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要向创新型国家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变,离不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标准战略和科技人才战略这“三驾马车”的牵引,而科技人才战略尤为引人关注。走人才强国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人才短缺对国内企业的严峻挑战,如何优化国内企业的环境、完善制度以吸引稳定高层次人才显得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