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雪皑皑的苍茫旷野中,几名妙龄女子身上包裹着白色的绢衣,在古琴的伴奏声中,这些女子身体随意摆动,而一个中年男子则开始用毛笔在绢衣上进行“人体涂鸦”。
这是在距离重庆近200公里的仙女山上上演的一场特殊的行为艺术,时间是2006年1月12日下午。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是这场行为艺术的主导者,他自称是以雪地为背景,在7位身裹白绢的女大学生身上创作“踪迹学”行为艺术。
据记者了解,张强目前是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文化中心主任,也是“踪迹学”的创始人。张强称,所谓“踪迹学”是一种通过与女性合作创造出来的、全新种类的艺术。
当这种略显另类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却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争论。
7名女大学生勇作“人体画布”
1月8日下午两点,在四川外语学院校门口,突然出现了一张蓝色海报,海报上的标语“2006年,第一场雪中的浪漫绽放”格外显眼。
不一会,海报旁边聚集起围观的人群,站在一旁的张强则开始耐心地向人们解释着自己的行为艺术:“我并不是选美,突出的是民主性和开放性,希望通过参与,让女性释放自己的心灵。”张强说,对于志愿者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重庆籍女子皆可报名。作品完成后,志愿者还能获得相关的影像资料,以作纪念。
由于当天恰逢川外进行雅思考试,考前半个多小时,就有5个女生报了名,张强说:“2003年我在香港街头征集志愿者时,一小时内没一人应征。”
也许是由于此前征集志愿者失败的经历,这次张强做足了准备,除了在高校门口张贴征集海报,还通过当地媒体发布了消息。家住重庆沙坪坝的张燕就是看到了报纸上的报道而来到川外的。
张燕23岁,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系,目前正在寻找自主创业的机会,她透露说:“前两天,我从晨报上看到张教授的征集令,很感兴趣,今天专门来报名。”
而正在川外读大二的刘梅则因好奇才报了名,“当时,我经过校门口,一眼就看到好多人围在那里。我以前虽没听说过这些,但我觉得这种方式体现了一种自然美。”
同是读大二的王静丽最后一个加入志愿者行列,据说是她的同学知道招募的消息后鼓励她去参与的,虽然当时她并不是很理解张强“人体涂鸦”的踪迹学意义,但她觉得既然是艺术就一定有它的道理。王静丽还将参与的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也都很支持。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场表演。”王静丽告诉记者。不过,这是一场让她充满了期待的表演,因为以前兼职做模特的表演只是一个人的感觉,但这次却可以互动,她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在艺术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创作的快感。
最终,共有7名女大学生勇作“人体画布”,成为了张强此次行为艺术的志愿者。
遭遇网上抨击与业内质疑
就在张强仔细筹备这场行为艺术时,外界的质疑与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有关这次行为艺术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后,短短半天时间,就有数百条。而其中,大部分是对张强教授和志愿者的抨击。甚至有一些网友将其视为色情行为,对其大加鞭挞,甚至谩骂。
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张强却显得很冷静。他分析认为,一是因为教授和女大学生之间的社会身份差异。在当今社会,女大学生的一举一动,人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第二,则是两者间的性别特征和力量悬殊。大部分人认为,女大学生是弱势群体,而自己在她们身上作画,则是强势的体现。张强还向记者表示他对网络上的质疑不会给予任何反击。
与此同时,来自艺术圈内的人士也对张强的行为艺术提出异议。上海籍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看到,张强只是用女性与他配合而不是什么主题上‘互动’,因为张强的动作是背对着女人,同时将拿毛笔的手也背过去在宣纸上作自动书写,整个过程是张强在不停地写,由女性帮他不停地拉纸,边写边拉。当然与女性‘互动’是一个时新的概念,张强用了这个时新的概念,而在他骨子里却并不时新,或者说根本搞不清楚‘互动’的真正意义。”
王南溟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2003年丽江的一次国际艺术节上,张强拿着香港展览的图片,给来自英国的女艺术家看,要求与她们合作同样的作品。女艺术家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她裸体,张强也裸体,然后相互书写,张强没有答应,一定要女艺术家裸体,张强来写,以至于张强与女艺术家的合作计划没有实施。
“其实这次张强行为的没有实施是张强‘踪迹学’阴暗面的一次真正大暴露。回顾张强这么多年来的作为,说是‘踪迹学’,其实严重违反了学理;说是互动行为,其实是要求女性被动,让他主动。”王南溟说。
张强对业内人士的质疑给予了正面的回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与我合作的女性很尊重,没有任何形式的侵犯,这是一种通过与女性合作创作出来的、全新种类的艺术,不了解艺术的人肯定会有一种排斥心理,我能理解他们。”
面对外界的压力,张强似乎不为所动,但志愿者们却发生了动摇,四川当地媒体随后爆出川外的4名女大学生有可能退出此次活动的消息。
短暂的雪中“踪迹约会”
事情却并没有搁浅。1月12日上午,7名志愿者如约乘车前往仙女山,包括4个曾打退堂鼓的川外女生,也鼓起勇气按时到达。其中一位同学说,既然已报名,如果仅因外界褒贬不一就贸然退出,“感觉不太好”。
3个多小时颠簸后,上午11点多,车队到达仙女山。面对城区难得一见的白雪,几名女大学生甚至高兴地打起了雪仗来。
午饭前,川外的5名女生围着张强展开现场攻势,一些问题令现场众人忍俊不禁。“画画时能不能我们5个人一起?既然我们要穿这么少的衣服,张教授能不能也穿少点?反正你也不看我们,能不能把眼镜取了,彻底一点啊?”
最后,几女生“本着公平原则”,提出一个“非分之想”:希望她们也能在张教授身上作画。张教授有些无奈:“‘踪迹学’的游戏规则是我设定的,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张强踪迹学’了。”
午饭后,7名女志愿者开始在房内包裹白绢。因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其中5名女生有些慌乱,曾有过模特经验的小王只着内衣,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块的确良布裹在身上,然后将张强提供的白绢轻轻包裹上身。
半小时后,“人体画布”装扮完毕,张强也换上准备好的汉服前往雪场作画。根据女生的要求调好墨水,由她们选择不同毛笔后,张教授脱掉了鞋子,开始这场雪中的“踪迹约会”。
毛笔一接触到川外女生小于的身体,小于笑着躲开了,“感觉有些奇怪”。当找到“那一瞬间的艺术感觉”时,小于又自告奋勇站上去,开始主动配合张强的毛笔挥动。不过,由于害怕所穿的衣服被弄脏,5名女生始终不敢让画笔在身上随意舞动。
相比之下,两名艺术系的女生则自然很多,她们脱掉了鞋子踩在雪上,牵引着纯洁的白绢。她俩随着张教授毛笔的舞动,伴随着古琴的伴奏,在雪中翩翩起舞。
半个多小时后,白绢上沾满了墨迹,张强的“踪迹”行为艺术完成。
观者看不懂,有志愿者觉得受侮辱
张强的行为艺术完成后,围观者纷纷称“看不懂”,甚至连志愿者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以小于为代表的5名川外女生首先表达了不满:“我们认为,既然是合作者,就应有一定的主动权。但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感觉一直是我们围绕张教授的毛笔在动,我们根本没有主动权。”
“根本没来得及表现自己的思想,就像是个陪衬站在那儿让别人取乐!”川外志愿者刘梅活动一结束便大吐苦水,直称和想像中的差别太大,让她有了一种受侮辱的感觉!
“根本就没有互动,完全是被动地配合,准备的舞蹈全荒废了!”川外志愿者叶瑜说,她上场后完全没找到感觉,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她绝对不参加了。
另外两名女大学生则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她们有些陶醉地称:“当音乐响起,毛笔一接触到身体,我感觉已经融入到整个艺术的氛围中去,和白雪、大地互相交流。”
而张强本人对这此次行为艺术似乎也并不满意,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有些女生还穿着一些很生活化的衣服,所以形式不是很纯粹。但作为社会学的实验来说,这也是原生态的一种体现。”
当记者告诉张强许多观众都没看懂时,他笑着解释说:“这其实不需要理解,它就是一种视觉艺术,为什么我们总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去理解这种艺术,想像它里面一定包含某种故事或情节呢?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在你欣赏它的一刹那。”
而对于5名川外女生的不满,张强则回答说:“这是她们的自由和权利,我不能对她们的感觉进行评论。如果她们对我的作品有所了解,就应该有所认知,可能,她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吧。”
据说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据记者了解,44岁的张强其实早在16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踪迹学”创作。
张强出生在山东农村,13岁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的基础方法。高中毕业后,张强考入泰山脚下的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两年后,他返回家乡一所小学教美术。之后,他一步步教到中学、大学,这期间他一边研究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理论,一边从事国画和书法的创作,但他始终在自己创作的艺术中找不到表达的乐趣。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强听到一位写朦胧诗的女孩朗诵,随即产生用他的书法艺术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冲动,于是,他将女孩的朦胧诗写在了宣纸上,但当他将自己的作品挂在墙壁上时,他失望了,“上面看不到丝毫她的思想和意志融入我的艺术中去的痕迹。”
一阵郁闷后,张强和女孩盘坐在地上闲谈,而他手里的毛笔则无聊地在地上的宣纸上乱画着,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画什么。画完了一角,他让女孩转动纸张再画另一角,就在这转动中,他突然发现乱舞的笔墨竟然表达出超乎他想象力的画面。接着,他如法炮制,一连画了四张,每一张都让他感觉到这种乱中显现出的对书法的重新解构。
张强非常激动,认为自己找到了书法艺术的全新形态。之后,张强继续与这位女孩合作,并将这种毫无目的的书写转移到女孩的身上。在合作了40多次后,张强开始寻找新的合作者,到现在他的合作对象超过100位女性,这些女性都是朋友介绍的,包括法国、韩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的女性合作者。在这些女性身上“涂鸦”时,她们都披着一件薄薄的绢衣。
据张强介绍,他与两位英国模特儿合作的“踪迹”作品还曾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