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去饭店吃年夜饭……今年王阿姨的狗年春节过得很“时尚”!65岁的王阿姨成为时报“民间账本”栏目的女主角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她作为一个老杭州人的消费已经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许多读者都非常关心她这个春节是怎么过的。 王阿姨对几十年来杭州人过春节的变迁是深有感触。那么,老底子杭州人过春节是啥个样子,和现在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她特地为我们回忆了20世纪70、80、90年代的过年细节,如排队、红纸包糖、风鸡鸭等等。“总之,生活是越过越好,年是越过越轻松了。”她总结说。
2006年:年夜饭“外包”
今年过年,王阿姨家有了三个“头一回”:头一回在外面吃年夜饭,头一回没有专门办年货,头一回发压岁钱突破了千元。早在两个月前,王阿姨的女儿就去订了年夜饭的位置,这也是全家第一次尝试在外面吃年夜饭。王阿姨对这餐“外包年夜饭”显然很满意:“不用准备不用收拾,这顿饭吃得比任何一年都舒心。”
虽然没有特意置办年货,但王阿姨家今年春节的花费是历年来最高的。翻开王阿姨的账本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新年的第一个月,她家的赤字已经达2800多元,光压岁钱一项开支就高达1200元。
70年代:冰糖+甘蔗
礼尚往来是过年时的最大风俗习惯。虽然送礼的习惯一直没改变,但送礼的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过年时候的“礼包”是王阿姨印象中最深刻的细节。那时一包冰糖加两支甘蔗就是很体面的礼物了。
王阿姨记得70年代过年去看望自己的姑妈,全家提着红纸包着的冰糖、橘子等礼物已经很有面子了。姑妈还心疼地叫王阿姨拿回去给孩子解解馋。
80年代:凭票买年货
80年代,王阿姨家里三代人住在了一起。过个年就跟打仗一样,王阿姨这样形容80年代的春节。因为那时市场上的东西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置办起年货来不排队是肯定不行的。
除了排队,票子也是少不了的必需品。“年纪轻的哪里见过我们那阵势,买东西都是有计划的,不但要有肉票、粮票、酒票,甚至还有火柴票。”王阿姨说,“那真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想买的年货。”
为了过年,作为当家人———王阿姨往往要提前1到2个月开始备战年货。她还要杀鸡杀鸭杀鱼,然后把它们都吊在窗台上,等到年三十慢慢和全家人分享。一个春节被拖成了整整2个多月的“辛苦战”。
“现在不同了,要什么年货就去超市里添一点,根本不用担心买不到或者涨价。”王阿姨今年的年货是拖到过年前最后一周去乐购买的,这在以前可真不能想象。
90年代:10元压岁钱
进入90年代,王阿姨的女儿已经出嫁了,还生了一个乖巧的外孙。压岁钱这桩事情也被王阿姨提上了过年的“议程”。“那时孙儿还小,我们刚退休才拿300多元一个月的退休金,包个10元钱的红包算很不错了。”
随着退休工资上涨和老两口在外继续工作了两年,王阿姨家里的积蓄逐渐多了起来。虽然没有直接给外孙的红包加分量,但平时给的零用钱明显多了起来。“伢儿要买买学习用品什么的,我们给得也很开心。”
10多年过去了,今年王阿姨的红包分量已经是沉甸甸的1200元,整整是90年代初的120倍。和以前交给女儿不同,这次的压岁钱是直接交到了外孙的手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