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腌菜 工艺原始
2006年1月16日上午,记者根据掌握的线索,再次来到位于平乡县平乡镇北部的于柳庄村调查。 天气阴沉沉的,远处的喇叭里正放着河南的豫剧。在这里,老百姓除了河北梆子之外,最喜欢听的就是豫剧了。
是时,正是平乡镇人赶集的日子。走在街上,到处弥漫着年味,大街上商贩们各自占据有利地势,叫卖声一片,小孩子的新衣服、对联、肉食、年历、瓜子糖果等几乎占据了商品的大多半。老农们在瑟瑟的寒风中用龟裂的手点着钞票,想着怎么能把手中的钱变成尽可能多的商品,好让家中过个富足的大年。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条街上却没有一家做酱菜生意的,如此反常现象在记者心头悬了个大大的疑问。记者步行从集市往北而上,来到酱菜比较集中的于柳庄村,这里的辣椒酱远近闻名。
离于柳庄尚有几里地,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空气中飘过的腌菜味。离村子距离越近,腌菜的酸臭味也就越大,记者的鼻子已不适应。路上的腌菜痕迹也明显多了起来。村头,一片片石棉瓦掩盖的大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知情人告诉记者,这就是腌菜用的大土坑。记者闻听立刻上前查看。
记者俯身看去,在石棉瓦覆盖下,坑中的咸菜上漂浮着一层腐烂物。一阵风吹过,地面上的土随风吹进腌菜坑,覆盖在菜上面。
抬眼望去,眼前的腌菜坑多达十多个。其中有的已经废弃,土坑的本来面目显现在记者眼前。这使记者对土坑腌菜“工艺”有了初步认识。想必起初当地人都在家中腌菜,但是随着规模不断发展,有人走出家门,在自家的田地里挖坑腌菜。工艺非常简单,挖坑,然后用塑料膜铺在坑中,这样能起到防漏保温密封的效果,投入腌菜用料后,再用土袋或者石头压在上面,防止腌菜露头,避免变质。一切操作完成后,再用塑料封盖严实,上面覆盖土层。这样经过一段时日后,一坑腌菜就“新鲜”出炉了。
腌菜坑旁边是个池塘,里面的水已没有多少,结了厚厚的冰。池塘四周已经重重围上了各种菜的下脚料,记者能识别的有大头菜的菜头菜皮、辣椒根、烂萝卜,还有几种菜记者说不上名字。下脚料随着池塘的坡势,几乎要将整个大池塘填满。由此看来,这里腌菜的规模相当可观。
进入村子,记者发现村中约有80%以上的人家都是家门紧闭,但是门下却都不同程度有腌菜水流出。 看来酱菜生产确如知情人所言在秘密进行。
往前走,路东一家大门紧锁,在这家大门的外面,记者发现有三、四个盛满大头菜皮的垃圾筐,门缝里也同样散发出浓浓的酸臭味。随着走访的不断深入,当地酱菜生产的情形逐步全景式地展现在记者面前。
据记者初略统计,光是建在田间的腌菜池竟然多达到20多个,有的已经揭开了,里面的菜裸露在空气中,石棉瓦就是其遮尘防土的过滤网。有的腌菜池上盖着厚厚的土层。
好不容易,记者看见一户开着门的人家。一位老大爷正带着几个孩子走出家门,记者立刻走上前去探问究竟。
“你们村都腌什么菜呀?我们想做点批发生意。听说于柳庄做辣椒酱的不少,但在村里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有人在做。”
“我们村做辣椒酱的多,但现在不是时候,还都在池子里呢。你可以到那些池子中看看,想要什么你找人谈谈就行了。”
“你家没有腌菜啊?”
“没有。”此人称自己现在主要任务是带孙子,挣钱的事情主要靠子女们。 他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村的酱菜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大的加工厂,麻头寨的加工厂比较大。他还好心地建议记者,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在做酱菜生意,如果想降低进价的话就多走几家。谢过这位大爷,记者直奔麻头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