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资料图)
2月13日,“2006年中美经贸论坛”在京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前来赴会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先生。
记者:您在过去几年中曾多次说过人民币不应该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并不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赤字问题,另一方面还会损害中国经济。去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那天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开始不断小幅攀升。到今年2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达2.67%。您如何评价这一变化?
蒙代尔:人民币升值幅度很小,不足以对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产生任何重大影响。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是收支盈余的上扬。去年,中国的收支盈余再次大幅增加,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大约2000亿美元,从而与世界外汇储备排名第一的日本非常接近。我的看法是,中国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并没有坏处。中国已经找到了一些使用这些外汇储备的方法,比如,将外汇储备中的450亿美元投入到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这是一个例子,还有其它更多的途径。我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积累已经足够。中国应该做的是继续放松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中国政府曾经为了鼓励出口商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出口商现在可以用他们出口所得货款的一部分进行海外投资。
但是,如果从中国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迅速而大幅度地改变汇率。那会对中国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会减少所有公司的利润,会造成中国西部农业的退步,会造成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而外国直接投资正是使中国出口增加的“魔术杖”。我认为,人民币大幅度的升值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现在的9%减少一半。我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增加,也不认为那会给美国带来多少好处,因为你要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国家。
记者:尽管中国在去年进行的汇率改革不是跟别人商量的结果,是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改革需要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自主决策,但是,美国以及其他一直以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家会不会将中国汇率改革看作是它们施加压力的结果呢?
蒙代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日本先是指责中国用通货紧缩的方式向日本出口导致了日本的通货紧缩。其后又在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这种指责是错误的。中国没有向日本输出通货紧缩,因为日本实行的是弹性的汇率制度。不过,中国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震惊是中国在制造业市场上的竞争性价格。但是,你不能阻止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出口现在已经占世界出口量的6%,正向着7%、8%甚至可能是9%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国家的发展不可能被阻止。到了某个时间,它会跟现在那些发达国家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改变汇率并不能使中国的发展停止。我想,如果你回顾一下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历史,你会发现,美国在去年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强烈地要求中国升值人民币。美国财政部应国会的要求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与美国进行贸易的时候是否操纵了汇率进行研究,在2005年,美国财政部每一次结论都是否定的。中国现在的发展都是朝着放松管制、更加开放,甚至是对汇率制度进行调整的方向进行的,这显示了中国确实是专心于做正确的事情。我认为中国对美国已经讲得很明白:汇率的剧烈变动对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我不认为美国会对人民币升值做出过分的要求。
记者:美国和中国本来可以形成高度互补的贸易结构,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使美国家庭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正是中国所需要的。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实行的严格管制使得美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无法出口到中国,但是中国通过与欧盟的贸易同样可以获得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您认为美国有没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改变其策略从而使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状态得以改变?
蒙代尔:我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平衡状态将会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持逆差,中国对东盟成员国、韩国、日本存在贸易逆差(我不太肯定中国与欧洲之间将会是什么贸易关系),这样一种平衡会长期存在,我们不应该打破它。但是在这样一个贸易平衡状态中,中国收支盈余的增长很快,我认为,如果有更多中国公司将它们从贸易中获得的收入拿去海外投资,将可以抵消中国巨额收支盈余的不利影响,这也是我所说的“资本协作”,我认为那一天会到来。
记者:您在去年的3月领到了北京的“绿卡”,您对中国的情有独钟与热爱也广为人知。您也曾说过,“我不讳言对中国的热爱,但我的立场是经济学家的立场”。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蒙代尔:我对中国的感情并不完全是建立在我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基础上,首先我认为中国很重要,因为中国的经济在迅速地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迅速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正在逐渐成熟,未来中国的经济将更加的美好,这一点是吸引我的。另外我对中国,包括中国的学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本身,都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一点也同样吸引着我。(董力《人民日报》2006年02月14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