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在珠海成为时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开学了,在珠海一些小学,又见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教师:“调皮孩子可坐20分钟读经”
侨光小学校长朱少儿是语文老师,她说:“侨光小学的生源比较差,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孩子们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她抱怨,现时的书店经典的名篇名著没有几本,日本的漫画却是铺天盖地。“‘经’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三字经》、《论语》、《千字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最浅显的经书,都是教导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千字文》更是涉及天文地理,知识很丰富。让孩子们每天背两句,慢慢感悟,识字量大,语感强,培养了记忆力。”朱少儿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赞赏“读经”,她认为,现在的教材从小学跳到中学,阅读大量的古文很难,如果小学背过几篇“经”,上中学学古文将不成问题。朱少儿在侨光小学刻意营造“读经”的氛围,用经文配上图画装饰校园。当年鲁迅尚且不能忍受其枯燥无味,偷跑到百草园玩,现今的孩子能坐得下来吗?“当然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接龙、打擂台、表演、把经文编成歌。”朱少儿说。“读经热”的源头起于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该校“试图以最原始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最初级的做人常识。”此风一开,得到许多学者拥护,认为《三字经》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老一辈名家,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很深的文化传统底蕴,现在的孩子与传统隔阂越来越深,读《三字经》既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道德教育。”于是,这股热风传至北京、上海、广东。更有激进者提出重建私塾。无论是朱少儿还是珠海最早开展“读经”教育的拱北小学语文教师严红,都欢呼收获了成果:学校里有个孩子调皮得不得了,现在可以静静地坐下来20分钟读经。孩子们懂礼貌了,还常用经文来教育家长,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说:“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见父亲睡懒觉,他们会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家长:“不能再让儿子缺了这一课”
据称,100%的家长同意孩子读经。珠海一位公务员叶先生是读经的鼓吹者,他说,父亲是教先秦文学的,少时没听父亲的话认真读经,如今后悔不迭,所以不能再让儿子缺了这一课。他亲自带着7岁半的儿子读了两年“经”,甚至买来京剧唱碟,将经文填进“西皮流水”之中。叶先生认为,经书比现时的小学课本更有用:“沿海版12个学期才掌握2390多个字,2000多个语汇,记忆累积2万字,精读的更少,这与以前私塾相比少多了。语文课本的信息量太少,小猫钓鱼就是一篇课文,才几个生字,用得着讲一堂课吗?”叶先生比较“经文”,《千字文》994个汉字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弟子规》囊括孝道、友爱、诚信、勤谨、博爱、仁义,《神龙鞭影》2000句就有2000个故事。“读经”是否真这么有效?一些教育界的行家并不乐观。本报记者 林丹 通讯员 叶少苏(侯颖/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