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省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有一个12岁的男孩张冬冬。正是读书受教育的时候,而他却从2003年7月开始,经常逃学离家出走,前后8次自己走进省救助站。2月14日,本报记者去省救助站看望张冬冬,张冬冬的解释让记者吃惊:“救助站里面有吃有喝,我还回家读书干什么?”
面对明天,张冬冬觉得无所谓,竟称:“我要在救助站呆到18岁,然后再出去找工干......”
自幼厌学9岁便离家出走
张冬冬今年12岁,来自三亚市涯城乡城东村。 据他介绍,他父亲今年38岁,平时经常出去喝茶、打牌,很少做工,偶尔出去帮别人看看田地,一个月的收入有300多元,他母亲靠帮别人修理菜园为生,每天的收入为15元。他有2个弟弟,一个上小学五年级,另一个是残疾人,在家呆着不读书。
张冬冬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不太喜欢读书,喜欢出去玩耍,经常逃学离家。2003年7月的一个上午,刚刚9岁的他,只身来到三亚长途汽车站,坐上了一辆从三亚开往海口的大巴车。回想起这次离家出走,张冬冬觉得自己很“庆幸”,他告诉记者:“上了汽车后,那些大人坐到哪里,我也就坐到哪里,售票员不看我,我也不看她,结果没有买票便一路到了海口。”
先后8次到省救助站求助
来到了海口,张冬冬觉得人生地不熟,经过打听,他自己找到省救助站请求帮助。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先是妥善安置了他,后来经过调查,了解到张冬冬的家庭地址,便在他入住的8天后,派人把他送回了家。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张冬冬的情况告诉给他家乡的政府民政部门,当地乡政府找到学校协商,校方免去了他上学的全部费用。
但是张冬冬回到学校以后不好好读书,仍然经常逃学,不把老师和父母的教导放到心上。2004年5月,他又一次来到省救助站,住了35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再次把他送回家;但仅过了2个月,他又从学校跑到省救助站,过了几天又被送回去......,就这样,张冬冬在2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出省救助站7次之多。
2006年1月底,张冬冬从家里带着几十块钱,又一次来到了海口。在海口逗留了几天以后,2月13日晚上10点多钟,他又走进了省救助站的大门。他告诉记者:“实际上,2月13日白天我就想进来了,但是救助站门口有很多小卖铺,那里面的叔叔阿姨早都认识我了,我怕他们笑话我,所以就趁着晚上天黑了才过来。”
救助站有吃有喝不想回家
2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赶到省救助站看望张冬冬,张冬冬正在房间里面看电视。见到记者,他没有表现出一点不好意思的表情。他向记者明确表示,他打算在救助站一直呆下去,自己不会再回家读书。
记者问:你还想回家读书吗?
张冬冬:我不想再读书了,读书没有什么意思。在这里有饭吃,也有地方睡觉,还有电视可以看,我还回家读书干什么?
记者问:那你在救助站里呆着,也不回家读书,不怕小伙伴们笑话你吗?
张冬冬:怕什么?反正我呆在这里不出去,别人也看不到。我在这里吃了就睡,睡醒了就起来看电视,看电视累了再睡觉,还可以在院子里玩一玩,过得多舒服啊!
记者问:你以后有什么打算?这次想在这里住多久啊?
张冬冬:这次我不想出去了,想住到18岁,然后再出去找工干。
记者问:你这么小,以后的道路还很长,你有没有什么理想啊?
张冬冬:想不起来,我也不知道,只是在这里过一天算一天......
省救助站:张冬冬应该回归学校
针对张冬冬几次走进救助站不肯回家读书的问题,2月14日中午,记者采访了省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林副主任。据林副主任介绍,既然张冬冬来到了救助站,救助站就要保障他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依照民政部的《流浪儿童救助办法》等有关规定照顾张冬冬。“但是,像张冬冬这样的情况,既然有条件读书、接受教育,应该走出救助站,回归学校,回归社会,而不是一味呆在救助站混日子,否则不利于他以后的成长。”林副主任无奈地对记者说。
教育专家:他这是逃避现实
针对张冬冬几次走进救助站不肯回家读书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海南大学心理学博士马莹老师。马老师认为,张冬冬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保护的反应。一种观念的形成是长时间发展的结果,解决张冬冬的问题需要一个耐心教育和引导的过程,需要救助站、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1、从救助站的角度上来讲。应该努力让张冬冬意识到,救助站不是帮助懒汉的地方,而是一个帮助那些确实努力了,但仍旧解决不了自己问题的人的地方;救助站只能暂时帮助他度过难关,他仍然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2、从家庭的角度上来讲。他的父母,不但要养他,还要育,即培育他的心灵。应该教育他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好好学习。3、从学校的角度上来讲。应该给张冬冬提供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