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闪回:
为了不伤养父的心,50多岁的“领养儿”老占从不敢提寻亲的事,直到去年下半年,养父过世了,压在老占心底四十年的这桩寻母心事,才得以重提。但由于时隔太久,手头的线索让他无从寻找。春节期间,老占给余杭区区长信箱发出一封求助邮件。
“寻”来全不费工夫
老占发给区长信箱的求助信引起了高度重视,为了尽快帮老占了却心愿,有关领导将这一消息通报给《城乡导报》,希望通过报道,征集老占生母的线索。
周锋和张移峰是《城乡导报》新闻部的记者,接到任务后,他俩当天就来杭对老占进行了详细采访。次日,一篇以《妈妈,您在哪里,您的儿子想你》为题的寻亲报道配上老照片,见诸报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正值春节,城镇乡村正在走亲访友的读者,都在谈论这篇报道,知情者纷纷给报社打电话提供线索。
有一条线索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来电的村民开口就说,我们村有位姓黄的老太太今年80多岁,独身住在径山镇径山村洞桥,根据报上刊登的照片和报道分析,她很有可能就是老占的生母。
周锋和张移峰十分欣喜,为了甄别线索的真伪,他俩立马带着报纸赶到径山黄老太的家。黄老太已86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神情气色都不错,思维也很清晰。听村民们说,她还是个有文化的人。当她一眼看见报纸上刊登的那张老照片,惊呆了:这不是当年寄给宁夏支农那个儿子的照片吗!
黄老太拿着报纸,一字一顿地读完报道时已老泪纵横,她激动不已:“我就是他的妈妈呀,前几年我还去杭州找过他,他现在在找我,真是没想到啊!”
周峰和张移峰也十分激动,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桩陈年旧事,居然没费太多的周折,一下就搞定了。
开闸诉说陈年事
一说起往事,黄老太尘封已久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洪水:“当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只好将出生不久的儿子送人,这也是为了让他过得更好。”经人介绍,儿子当时送给了杭城一户姓占的人家。占家家境不错,夫妻俩因不能生育,很想领养一个儿子!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儿子送到占家后,黄老太始终放不下心,不止一次地找到占家居住的杭州长生路一带,想见一见儿子,可一次都没见上面。
后来听说儿子去宁夏支边了,黄老太让儿子阿星写信,述说相思之情,并随信寄去了4张照片。她苦苦地等待着儿子的回信,但一直没有消息。
这以后,黄老太曾多次去儿子养父的家,但都被占老先生挡在门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老太在杭州图书馆做过6年临时工,那时只要有空,她就会到长生路上去转转,但从没见到过朝思暮想的儿子。
最近一次去杭州找儿子,大概是在四五年前,黄老太仍是“无功而返”。三番五次寻子不成,母子团聚成了黄老太心中一桩难以了却的心事。
听黄老太说,孩子的生父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孩子在家排行老六,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就暴病身亡了。此后,黄老太又有过两次婚姻。先是改嫁到义乌,并又育有两子(其中一个孩子幼年夭折)。上世纪60年代,黄老太又嫁给余杭洞桥的一位农民;从此,她就在这个山村里生活。
母子相逢泪涟涟
就在确认黄老太就是老占要找的生母的同时,老占也在第一时间得到母亲还健在的消息。他激动得有点不相信,“真的?太好了!”
元宵佳节,举家团圆,母子相聚的日子被安排在了这一天。老占带着妻子赶到了余杭镇,86岁的老母亲和57岁的儿子终于相逢,寻找了近半个世纪的母亲就在眼前,封存了57年的亲情在这一刻被激活: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颤抖不已;儿子叫了声妈,泪水夺眶而出……
“分离这么多年了,我真当想不到,你还会来看我。”黄老太望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反复念叨,一同来认亲的还有老占的二哥阿星和嫂子。黄老太嫁到余杭径山后,阿星始终跟随在母亲身边。“弟弟啊,从今天开始,我不叫你名字,就叫你‘弟弟’,这样更亲热。”兄弟相逢,自然欣喜异常,阿星的一句话更是让老占感慨不已。
“要是他们也在,那就真是合家团圆了!”老人触景生情,道出了一个“秘密”。原来黄老太和老占的父亲生有三儿三女:六个子女中除一女孩夭折外,当年有两儿两女送了人。现在老占回来了,他还有一个大哥叫阿盛,也是从小被杭州的一户人家抱养了;送掉的两个女儿,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台湾,这么多年都没有联系。
老占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世,也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兄弟姐妹从小被母亲送人。他决定去寻找他们,能在母亲有生之年,合家团聚。
当年的黄老太为什么要生一个送一个?偌大一个杭城,老占能找到失散多年的大哥吗?明天我们接着说。
(记者陈良江楼时伟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