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村民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碌着 摄影:周雷刚
河南省义马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以产业支撑为基础,加快城乡一体化,以“党员先锋岗”为载体,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方法,通过退耕还林、还药,扶持引导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创办民营企业、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措施,改变生产方式,拓宽就业渠道,逐步让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中走出来,不离乡土创业致富,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退耕还林、还药,打造一条奔小康的“绿色”通道
二月末,正值春播时节,在河南省义马市,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上百名机关干部正在大片的农田里挖坑种树,好好的农田怎么能种树呢?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现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正在挥镐挖坑的义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景华停下来笑着说:“别说你不理解,就是他当时都急着和我们拼命,你让他给你讲讲吧。”和姚景华一起挖树坑的石佛村方沟组村民崔林子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没算清账,就拦住不让他们在我的地里种树。”我家有10.4亩多地,正常年景一亩地收300斤麦子、400斤玉米,能卖400块钱。需要投入的肥料80元、种子30元、机耕25元、机收25元,产出减去投入能剩下135元;丰年能多打点,但减去人工、基本上不剩钱,只落个口粮。地里种树,树苗免费提供,政府一亩地每年还补贴160元,可以补8年,而且经济林的产权还归我所有。去年我套种的6亩药材收入加上政府的补贴就净落13600多块钱,比我原来种地过日子简直是天上地下。
义马市委书记张英焕告诉记者,义马属于丘陵山区,干旱少雨,大部分的地里土层还没有一尺厚,下面全是红粘土,不适宜种粮食。我们就干脆全种上适宜生长的仁用杏、美国凯特杏、油桃、李子、速生杨等经济林、用材林。树木成材后,每亩的年平均收益可达1500元,村民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绿色银行”。
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
义马市委书记张英焕说,如何建设具有义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民最急、最盼的是尽快脱贫致富。我们就从义马的实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药,推广大棚蔬菜和温室养猪等项目,由于村民看不到实际的收益,没有信心,积极性不高。怎么办?我们就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党员先锋岗”,对一些示范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见效快的农村党员专业户,从资金、技术、信息给与重点倾斜和扶持,帮助他们迅速发展壮大,然后采取“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方法,使农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
霍村一组村民刘海清和他媳妇正月里就没闲着,盖了两个温室猪棚,整天就围着19头种猪忙前忙后。记者问刘海清今年的预计收入?他说:“今年出栏猪400头应该没问题,最不济也能挣7万多块钱。”刘海清又向记者说:“要不是吉卓云书记帮扶我这个穷朋友,我哪有今天的盼头。”义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卢生向记者介绍说,吉卓云是个致富能手。2001年,我们把他从外地请回来,让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根据当地地势开阔,通风条件好,适宜养猪的特点,与河南省畜牧局合办了一个种猪养殖中心,我们就经常为养殖中心提供帮助、解决困难,使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种猪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吉卓云主动向全市112名贫困党员和本村贫困群众提供种猪,对贫困党员只收取市场价的50%的种猪价,贫困群众可以先饲养三年,待赚钱后再给种猪的钱,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服务。据了解,在吉卓云的帮扶下,该村的刘海清、吉玉良等15个贫困户已脱贫致富。目前,该村正在建一个科技养殖园区,形成规模养殖,从而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特色养殖赚钱致富。
湾子村只有94户人,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在推行退耕还林、还药和种植、养殖等致富项目上,村民的抵触情绪很大。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平建海说:“我们没有简单强制村民来执行,而是承诺以一年补偿700斤小麦的方式租村民13亩田地种果树,由村委会来担保。”我们请郑州林科院的专家来指导,种植适宜生长、市场紧俏的“仁用杏”、“美国凯特杏”等果树。1999年作试点,2001年挂果后一亩地的纯收入达3000余元。收入让村民看到了效果,2002年140亩果树成林。2002年村里党员贷款6万元,盖了6个蔬菜大棚,请来了山东寿光的技术员作指导,每个大棚当年受益一万余元。第二年(2003年)村民自己就盖了13个大棚,年底每个大棚平均收入达1.2万元。目前村里能用的土地全部有效利用,全村8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而且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去年村里硬化了道路,基本告别了“泥浆路”。“你到我们村里转转,基本上看不到闲人。往年打麻将、打扑克、去教堂祷告的都没有了,大家现在都是一门心思就想着如何想办法多挣钱,忙着致富呢!”平建海感慨地说。
石佛村方沟组党员崔林子自学药材种植技术,带头试种丹参、黄岑、板蓝根等中药材,获得成功后积极带领周边100余户群众进行林药间作,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联系药材销路,仅此一项,使群众户均年收益提高1000余元。
程村党员郭学友帮助“穷朋友”郭小军建起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年底郭小军的纯收入达到了6500元。通过示范带动,该村新发展日光温室39个,年增收入20余万元。
义马村党支部书记范新安利用本村与义煤集团附属煤矿和电厂毗邻的优势,确定以服务城市和龙头企业为切入点,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现在,村上就冒出了地毯厂、阻燃带厂、砖厂、橡胶厂等9家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使村经济实力增强,而且安排了70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月工资600元左右。同时,运输业也应运而生,从业农民超过100人。
以产业支撑为基础,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义马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尤其是把加块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该市利用郑洛工业走廊重要支点和三门峡310国道沿线经济隆起带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能源、煤化工、铬盐三大基地的规模扩张,培育了新型建材等接续产业。今年元月份,该市启动建设了义马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温州(义马)工业园两个工业园区,广州佛世得科技有限公司80万吨N—P沸石项目和浙江群英塑胶有限公司UPVC管材项目已入住园区,项目总投资十几亿元,投产后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300余人。
该市重点发展专业市场,使第三产业成为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沿310国道两侧建设汽配汽修专业市场和建筑建材专业市场开业后,可辐射带动周边两个村的村民创业致富。
该市还开工建设5万头种猪养殖项目,打造特色养殖业,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直接促进农民增收。
据了解,从2006年元月1日起,义马市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原来的900元/年提高到1200元/年,并将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启动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将在今年秋季实行“三免一补”,即免学杂费、课本费、作业费、补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等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经过职业技术培训、企业定向培训后就地打工,做生意,搞运输赚钱致富。截至目前,该市20个村已有7000余名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正在逐步转变为市民。去年,该市农民打工人均纯收入近5000余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