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许为平到英国做访问学者,此间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考察、研究和学习,同年加盟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并担任执行董事,负责中国、亚太区的市场拓展、投资运营。回国10年来,许为平认为自己只做了一件事――总部基地。 如今,这个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北京最具总部经济发展优势
许为平在欧洲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做了很多考察,看到公司总部聚集在一个区域,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他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一个专门为公司总部筹建的商务区。因此,从1997年回国到现在,许称自己只做了一件事――建设位于北京丰台科技园的总部基地。
在花费一年时间考察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后,从1998年开始,许在北京做了全面的考察和调研。北京有建立总部的优势,它不仅是中国政治中心,也是中国经济中心,这里的市场、信息、金融资本、人才、政府资源都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当时我看中了北京的丰台区”,许说。“南穷北富”的偏见把丰台压抑下来了,它虽然同属市区,交通好,土地资源丰富,但却落后。这是一个奋起直追的机会,其物理平台的升值空间巨大。
但和丰台区政府磨合有一个过程,直到4年后的2002年,道丰才与丰台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
运用总部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实践
许为平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最难的就是要改变人的观念。在与相关方面沟通的过程中,许为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总部楼的概念,可别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他们只听说过厂房楼、写字楼。除了理念之外,在开发模式、合作方式、市场定位等方面,都需要做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说中国园区开发的惯例是政府指定政策,政府投资,切成小块,再分开招商,这样的结果导致没有一个整体效应,非常凌乱,无法建立群体优势。许为平当时的观念是应当追求整体效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招商。作为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政府官员,也让他们与市场站在一起,充分认识、理解市场,同时形成共鸣。
也在2002年的时候,北京社科院的研究员赵弘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总部经济”的概念,这与许为平不谋而合,也坚定了他做下去的信念。“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一些特有的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集中研发和营销的两头,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这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但要实现,则需要以不动产作为载体,需要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去运作。这里面不动产仅仅是载体,要不断产生效应,这就需要我们策划好很多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进来后形成互补与互动,不同的企业文化交织在一起,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总部基地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2003年9月的第六届北京科博会上,许为平正式提出了在北京建设总部基地的设想,并和与会者探讨总部经济的发展趋势。从2004年起,他不停地到山东、天津、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做了多场演讲,先讲总部经济的思想,再告诉人们总部基地要怎么做。
按照许为平的设想,北京总部基地将建设5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其中500栋供单个企业作为总部所在地,这些楼全部拥有独立冠名权。整个投资可能要超过60亿。
现在北京总部基地一期、二期招商已结束,三期招商也已开始,已建成的303栋总部楼,共有168个中外企业签约入驻,其中50%为外地进京企业,40%是国资委的企业。到现在为止,总部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个总部基地概念的提出、设计、招商过程中,仍然充满了争议和不信任的眼光。许为平说,他从回国到现在一直在和外界各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寻求社会的认同。而如今,“总部基地”的概念已被全国20多个城市所接受。
为总部服务形成新型总部产业
“500栋楼只是我们的表面,我们最终要实现一个总部的共同体,有独立法人,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融资平台”,许为平的理想远不是建设总部楼。他说,北京总部基地的500栋总部楼卖出去之后,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物业联合打包,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海外融资。我们也把这种想法和入驻企业沟通过,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总部基地基金管理中心。在完成不动产和金融服务后,总部基地第三个目标是信息化,许为平说希望连接总部基地和海外最前沿的研发,使总部基地成为一个技术快速转移的市场。总部基地的外在建筑很美,“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要做内在美,就是金融和信息服务,围绕为总部企业服务这个目标,在中国就会逐渐整合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我称之为总部产业”,许为平说,这就是总部基地为什么不是房地产的根本原因。(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