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军红
最近,日本的FTA战略日渐矛盾,倒也反映了东亚首脑会议后的新形势。但由此也可观测到日本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一句话,在按既定方针办,还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选择上,日本恐怕又要忙中出错。
3月11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的一则消息称,日本政府将与东盟(ASEAN)重开谈判,着力解决日本与东盟的关税问题,力争在明年3月拿下与东盟的FTA。
实际上,3月7日,日本政府召开了对外经济政策会议,制定了面对新形势的FTA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强调,今后这一段时间,日本与各国的FTA谈判不再拘泥于争夺投资、知识产权等规则制定权的EPA,而是重点攻克解决关税问题的FTA。强调地区整合战略由重视“质量”转向注重“速度”。日本与东盟的FTA被列为新方针的“第一战役”。
而在去年底,首届东亚峰会后,日本召开紧急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会上,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强调,将制定五年计划,加快谈判速度,在规则制定上争取主导权,搞事实上的“东亚共同体”。也就是要争取“质量”与“速度”双赢。显然这两个方针前后矛盾。
所谓“质量”,简单说就是FTA的含金量,也就是,在达成的FTA中,日本的提案所占的份额。因这关系到谁主导规则的制定权,是主导权的标志之一,更是竞争力的体现,堪称绝对的软实力。而“速度”则是抢占先机的代名词,是国际战略竞争中最常用的手段。
通常在国际谈判中,一国的提案能否占据主导地位,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否掌握率先提案权,这关系到以谁的提案为蓝本展开谈判,堪称主导权的先决条件;第二对提案内容是否具有主导性优势。
实际上,自1997年中日韩领导人列席东盟首脑会议,确立了“103”机制雏形,日本便将“质量”视为地区整合战略的主要指标。2001年日本与新加坡签订“EPA”,堪称“质量”指标的首次落实。之后,日本便以此为模式,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虽然这种重视“质量”的谈判,总是以日本的提案为蓝本,以日本最具优势的投资、金融交易规则甚至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有利于日本获取主导权。但是,由于各国对日本的提案内容不具优势,甚至有些国家对其提出的规则内涵一无所知,需要“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谈判往往费时费力,迟迟难成“合意”。
问题是,去年日本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草签的EPA,虽然保证了日本的“质量”指标,但至今未得到正式批准。而作为重点攻坚目标的泰国,又出现政局危机。同时,日韩谈判陷入事实上的搁浅。关于与中国的谈判,至今,谈判的先决条件———“政府间合作研究框架”都未建立。显然“质量”指标已成为“速度”的障碍。
更为关键的是,在“速度”上,美国已经开始行动,且表现了后来居上的惊人“速度”。早在去年的APEC会议期间,美国就出人意料地发表声明,立即展开与整个东盟的包括经济、安全、社会的一揽子伙伴关系谈判;新年伊始,美国又快速决定与韩国展开FTA谈判;最近,又称要与马来西亚等谈判FTA。显然,美国的“速度”令日本难以四平八稳地追求“质量”。
体现在东亚共同体战略上,首先,在认识上,美国认为日本主导的“东亚共同体”带有割裂“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圈”的作用,毫无疑问,更有瓦解APEC机制的意义,显然不符合美国百余年来追求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维护东亚松散平衡的原则。这就决定了美国不会视而不见。其次,从战略结构的安排上,美国先搞“稀释”———推澳新印加盟东亚峰会,使之松散;接着再搞分割,拽住东盟,釜底抽薪;随后,在东亚的北部拉住韩国,使日本为中心的“海洋共同体”南北漂移;最后,直捣东盟内部,各个击破。一旦完成这种结构性部署,东亚共同体自然就七零八落。而日本精心设计的以“质量”主导东亚的既定方针,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此形势下,日本的速度恐怕也难奏效。第一,单纯的FTA只能在速度上与中国竞争,但解决不了日本的主导权。第二,若要规则制定权,构建日本统领的东亚新秩序,日本又必须借助美国的框架。问题是,至今日本迟迟不敢与美国正面谈及FTA,更多次拒绝美国提出的签订包括市场开放、规范规则的一揽子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要求。这样,日本拼争速度的目标与障碍,就都落到了美国身上。可想而知,日本的“质量”到“速度”的战术转变,最终恐怕是忙中出乱的一招“坏棋”。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