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历来是找工的高峰。在本报报料热线工作的一个同事告诉我说,以前这个时候,打给报料热线的电话,十有八九的内容是投诉找工作受骗,而今年,这类电话明显地少了许多。
他的这番话,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出广州劳动力市场秩序正日趋好转。 但如果由此就得出结论,说“黑中介”金盆洗手,关门停业了,可能又会失之于太天真。应当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打击,经过一波又一波形式多样的宣传,“黑中介”过去的那些骗人手法失灵了,新的骗人手段更加隐蔽了。比如现在很少有“黑中介”一开口,就收求职者高额介绍费用了,骗财的方式早变成“中介加公司”:介绍工作可能是免费或者在政府允许收取的范围内收取费用,但之后介绍你上班的公司或工厂,会打出各种幌子,收取什么“职位定金”、“登记费”,办张成本只有十元的进出卡,可能又会收你百元等。在短期的“实习期”后,一脚踢开这些应聘者,从而将收取的各种费用占为己有。
日前,一份名为“广州骗子公司大全”的帖子,出现在各网站上。这份宣称由“网民自己采集整理”而成的“大全”,从防骗招数到“黑中介”名称、电话、地址、人员名单、被骗经过等,一应俱全。
当前,虽然各级劳动部门加大了监察力度,但由于应聘者没有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因此,受骗的应聘者不属于“劳动者”,劳动监察部门对相关的受骗投诉,也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受骗者解决问题。此外,由于被骗的金额较小,也很难在公安局以诈骗罪名立案。至于上法院,对很多受骗者来说,还要费力费时。所以许多求职者受骗后,最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当前“黑中介”打而不死、屡屡坑骗求职者钱财的背景下,网民自行收集不法公司的恶行并予以散布,确属无奈之举。
类似由网民自发公布“黑中介”名单并介绍受骗经历的事情,其实早在几年前已经开始了。过去,求职者多是外出务工的农民;而现在到大城市的求职者,许多人都受过基本的教育,有不少人还是大学毕业生。因此,新的求职者,基本上同时也是网民。他们上当受骗后,都会习惯性地通过发帖子,甚至写博客的方式,披露自己上当的经过,以警醒其他求职者。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人故意中伤用人单位的情形,但其整体的正面价值要大过负面价值。
有关部门对上述帖子涉及的70余家招聘单位核实后,目前有30多家单位已经受到查处。这也说明,网民公布“黑中介”,为社会增添了新的监督渠道——在过去,监督渠道主要来自媒体的舆论监督———因此,也为劳动监察部门提供了打击违法者的新线索。这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劳动力市场。(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