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习习微风吹进武昌一座临江大厦18楼的办公室,朱光辉望着窗外滚滚的江水,若有所思。有人说,他当初买下这层写字楼,就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风水”。朱光辉,49岁,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曾任华中电业管理局下属企业人事管理干部,后就职于深圳及武汉大型外资跨国集团公司,任人力资源总监10余年。 上世纪90年代末,朱光辉率先在武汉推出人才猎头及租赁服务,取得了不俗业绩,被业内称为“鹰眼猎头”。进入21世纪,受行情影响,武汉不少猎头公司纷纷转行,而朱光辉仍然坚守。
久经磨练成“打工皇帝”
上世纪70年代,不属于下乡对象的朱光辉背着家人偷偷下了户口,主动下乡务农。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坚韧而又不缺乏激情的性格。返城后,他在一家工厂做了两年的车工,又应征入伍。1977年结束军旅生涯,被分配到华中电管局下属的武汉电力设备厂,担任人事干部。“当时我的人事工作就是开开调令、管管档案,上面说调人,我就开票,至于为什么调人根本就不知道。”朱光辉从那时起开始自我充电,在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读了4年书,阅读了大量经济管理书籍。1988年8月,深圳某外企来汉高薪招纳高层管理人员。消息一传出,数千人赶去报名。经过数次考试,仅23人被录用,朱光辉就是其中之一。新单位老岗位,朱光辉去这家外企后依然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企的工作环境颇为宽松,而成绩是检验个人能力的惟一标准。3个月后,他便升职为公司的实权人物。那时,朱光辉阅读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书籍,还参加了6次香港人力资源协会人力资源专题的研讨培训。他注意到,原有的静态人事管理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定要在动态的环境中,在确保人与事最佳组合的同时,注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员工潜能”。他随即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效果立竿见影。到1994年,他升任人力资源总监,月薪“突破”万元,出门开“大奔”、住星级宾馆,成了当地出名的“打工皇帝”。
偶然发现“猎头”商机
1995年,朱光辉非常偶然地有了第一次“猎头”经历。那年,公司要他回武汉招人,碰巧朋友的单位缺行政经理,他就顺便帮忙招了一个。朋友为表示感谢,付给他一些佣金。这让朱光辉茅塞顿开。他意识到,在中国奇缺职业经理人的大背景下,“猎头”会有很大“钱景”。此后,他利用工作之便,尝试与“洋猎头”接触,并开始注意武汉的人才市场。他发现,武汉高级人才根本没有什么流动,“这是一个惊人的市场,这个发现令我兴奋不已!”1997年,朱光辉辞去万元月薪的“肥差”,回汉准备开办“猎头”公司。但他回来了才发现,当时武汉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猎头”,政府也不允许私人办人才公司,他只好再次应聘担任人事经理。但他没忘他的“猎头公司”。1998年,武汉市放开人才经营,私人可以办人才公司了。朱光辉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武汉首家猎头公司武汉光辉人才顾问服务有限公司。为扩大人脉关系,他还四处游说并牵头成立了武汉第一家外企人事经理联谊会。
办“求职热线”迎来转机
针对武汉人才的特点,朱光辉打出自己的第一张“王牌”根据企业需求“供应”人才;对人才免费服务,但对用人单位收取高额佣金;别人做人才“百货公司”,朱光辉做人才“精品店”,只做中、高级人才,即高学历、高职位、高价位。最初的8个月最难熬。此时的外部环境,与一年前相比没有多少改善,外企不多,而众多的民企一来没有人才观念,二来认为这种动辄上万元的服务成本太高。公司的资金一天天减少,业务还是“原地踏步”。朱光辉没有退缩。一面有“求贤若渴”的企业,一面是“良禽择木而栖”的人才,只苦于无人牵线搭桥,“他们就快发现我这座桥了”。当时,深圳等城市声讯热线已非常火爆,朱光辉果断“拿来”,投入万余元向电信部门申请了一条热线,专门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信息服务。随后,他和员工不断游走于武汉市举办的各大招聘会,每参加一场会,他们都能收集到一批职位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制作成语音数据供求职者查询。不久,求职热线被各类人才“打爆”。人们通过这条热线认识了朱光辉,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上升,很快走出困境。
“猎”下外企百万年薪人才
2001年5月的一天,朱光辉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武汉一家知名合资企业急招财务总监,要求英文流利、具有国际会计师资格认证与跨国公司工作经历……一连串苛刻条件让朱光辉既兴奋又紧张。他立即召集公司骨干开会研究。在公司资料库中检索发现,在飞利浦松滋分公司工作的香港人吕先生符合要求!谁知吕先生与飞利浦公司的合同已到期,回香港去了,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朱光辉与同事立刻分头打探。一番“钻天打洞”,终于弄到了吕家的电话号码和电邮。拨通电话,那头传来保姆的声音:“吕先生和家人去加拿大休假了,要过几个月才能回来。”又经多次联系,才“套”到了吕先生的手机号。越洋电话立即打了过去,吕却不为所动。长达两个月的“攻心战”随即展开。朱光辉在网上与吕反复交流、谈判,疲劳战术加丰厚报酬,最终打动了吕。六位数的佣金很快进到朱光辉的账上。而在整个“猎头”过程中,他与吕先生没见过一次面。
人才租赁“领跑”全国
通过几年的积累,朱光辉建立了自己的“人才银行”,中高级人才信息达5万多条。到目前,他的公司仍占据着武汉猎头市场“领头羊”的地位。又是一个偶然促成了他对企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新定位。一家与法国有长期业务往来的武汉民营企业要赴国外谈生意,期间他们需要短期聘用一名懂法语的商务人员,每天付薪100美元。他们找到了朱光辉。朱光辉从未涉足人才租赁领域,就连国内知名猎头公司也没有开办这项业务。他通过研究发现,人才租赁在发达国家早已普及,通常一家公司除了老板,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都是通过租赁而来。而专业人才租赁公司可以将人员的调动、保险的交纳、转移以及员工的投诉等工作做得更好更专业。他随即介入了这项新业务。新业务的开展使公司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目前他的公司已为企业租赁人才2000余名。眼下,面对虎视眈眈的“洋猎头”,朱光辉放出话来,“欢迎老外来武汉竞争,我们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