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周默鸣 记者 赵凌发自美国加州伯克利
马英九访美之前,即有评论家分析,此次马英九访美的重点之一,在于向美方传达国民党的台海政策。果不其然,马英九利用了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合适的场合。他重申了国民党关于“一个中国”的理念;清楚地告诉美国政府,台湾人民不想被贴上“麻烦制造者”的标签;着重解释了国民党正在形成的与大陆关系的新思路。
2006年3月24日,马英九造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T.J.Pempel进行了一番对话。在这场题为“台湾:促进和平与繁荣”的对话中,马英九就两岸关系及台湾未来发展等重大敏感问题,阐述其领导的国民党对种种问题的考量和立场。
台湾、大陆与美国
实现稳定关系是可能的
Pempel对台下学生:我会向马市长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我希望这些发给马市长的“球”不那么容易接。首先,我想问的是,马市长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已经完成了哪些,将要继续的还有哪些?
马英九(以下简称马):我此次是来为朋友们带来一些信息:主要是关于我们对台湾的未来、两岸关系未来以及台湾和美国未来关系的看法。我们相信,台海两岸以及美国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和稳固的关系。当然,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来改善现有的关系。
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以期望开始,既而停滞,最后以对峙结束。但在经济方面,两岸经济往来持续繁荣。两岸现在的贸易额是710亿美元,其中,台湾享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大约是490亿美元,而台湾全部的贸易顺差只有70亿。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和大陆的贸易,台湾将承受4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带来的痛苦。同时,台湾对大陆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并给大陆带来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目前,估计还有100万台湾人在大陆学习或者经商。
两岸首要的问题是,双方缺乏对未来共同愿景的认同。我们认为,改善两岸关系不仅需要“五不”(即“四不一没有 ”),同时要积极地补充“五要”。大家知道,“五不”是2000年陈水扁“总统”就任时承诺的,他保证在任内不宣布独立,不改变“国号”和“国旗”,不将“两国论”入宪,不搞统独公投,不废除国统纲领。
国民党的“五要”将包括,在“九二共识”下恢复两岸对话,达成30-50年和平协议暂时框架与军事互信机制,改善两岸经贸关系,与大陆协商台湾对外空间及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说到教育,我们首先要争取台湾承认大陆学历,也希望大陆学生到台湾读书。
如果两岸能够实现我刚才描述的这种关系,那也将有利于台湾和美国关系的改善,因为美国在维护东亚安全方面的角色将更加容易。我认为,台湾和中国大陆及美国发展互利和稳固的关系是可能的。
承认“九二共识”
Pempel关于台海局势,一直有人在说维持现状。那么,到底什么是现状?
马:现状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对现状的定义,每一边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要谈的是共同点,这就是说,台湾将保持其宪法结构,不改变它的一些基本价值,不追求法理台独也不追求与大陆立即的统一,这个对现状的定义符合三方利益。
Pempel:我想台湾人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国际地位或者说外界认同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承认台湾的国家日益减少,台湾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假如被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的状况一直持续下去,那两岸间的现状又将会是什么?
马:这的确是目前最困扰台湾的问题。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和平协定,也提到希望两岸就台湾参与国际事务问题建立一个“妥协性的临时协议”,想办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连战主席访问北京,和胡锦涛总书记所达成共识中的第四点就是谈这个问题,大陆也表达了讨论的意愿,并说只要台湾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他们愿意谈每一个问题。
在“九二共识”中,台湾确实承认了“一中”的原则,但两岸对“一中”确实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可以把一些问题搁置起来,留到以后找到解决办法。不要在一时解决不了的事情上耗费太多时间,影响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台湾人民不做“麻烦制造者”
Pempel让我们再来说一说台湾和美国的关系。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台湾如何保持它作为中美关系中重要环节的位置?
马: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在继续改善。你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说,中国已经成为对国际社会负有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而台湾的角色则应该是简单地保持一个“和平制造者”,而不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如果台湾变成一个麻烦,美国就必须在考虑和北京关系的前提下解决这个麻烦。如此,美国将不得不从一些更迫切、更重要的问题上牵扯精力出来,比如反恐以及潜在的朝鲜半岛的冲突等等。
现在亚洲有两大热点问题:一个是朝鲜半岛,另一个就是台湾海峡。我不认为台湾人民喜欢被贴上“麻烦制造者”的标签。
“谈利益 不要谈立场”
Pempel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清楚,在台湾,泛蓝和泛绿在大多数问题上都有不同观点和立场。我想知道,你如何估计2008年选举后,下一届领导人能否部分化解这种对立与分歧,甚或可能达成广泛的共识﹖
马:如果从对方的立场来看,这可能是困难的。但如果从国民党的视角,即“五要”来看,我们正在有意识地看待这个问题。当我们谈立场时,我们会有很不同的立场,但如果谈利益,则可能有重叠的利益。用中文说,“利益”取代“立场” 。你有你坚定的立场来反对别人,但如果你找到与对方的共同利益,你可能会有所妥协。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但我会开始尝试。
不仅是对台湾海峡的两边,还是在岛内弥补蓝绿的分歧和鸿沟,我想,成功的机会总是存在的。
●19日
○抵达纽约,与泛蓝后援团会面,接受纽约时报专访。
●20日
○与纽约首位华裔议员刘醇逸及众多侨民和“马迷”晨跑
○不公开会见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
○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座谈
○会见现任市长彭博
○与纽约28所大学的两岸留学生座谈
○马氏宗祠祭祖
○参加全侨公宴
○会见李安
○离开纽约,前往波士顿
●21日
○会见麻州州长密特·朗尼及波士顿市长曼宁诺
○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
○会见台商及高科技人士
○出席纽英仑全侨欢迎餐会
●22日
○拜见华盛顿市长
○副国务卿佐立克及副国家安全顾问柯罗契
○会见美国在台协会AIT执行理事施蓝旗
○在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表演讲
○晚餐,与华盛顿地区侨界人士餐叙
●23日
○在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演讲
○在美台商会的午餐会上演讲
○在华盛顿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讲
○傍晚前往旧金山。
●24日
○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潘贝尔对话
○拜会旧金山市政府和议会长
○出席玉山科技协会招商餐会
○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发表演讲
●25日
○接受SanJoseMercuryNews专访
○与台湾留学生座谈
○拜会中华总会馆及中国国民党驻美总支部
○参观金门大桥、九曲花街、渔人码头和联合广场
○参加旧金山全侨公宴
●26日
○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民党青年团交流
2000人全侨公宴
●27日
○会晤洛杉矶市市长
○兰德基金会发表演讲
○离开美国
马英九访美片断
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访美行程结束。台湾的台联党“立委”都比喻说:“马英九现象就像台风、水灾一样席卷全美。”
也有分析说,马英九此行在于为2008年“大选”争取美国支持。
本报记者近身随访,得以从尽可能真切的角度观测到马英九访美的几个片断。
□本报记者 赵凌 发自旧金山
“他的出场不亚于摇滚歌星”
3月2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早餐会,“马迷”已慢慢聚集在马英九周围,而这才是马英九美国西岸之行的第一站。3月24日,在马英九与东亚研究所所长潘贝尔T.J.Pempel公开对话之前伯克利举办了这个简短的小范围早餐会。与会者除东亚研究所成员外还包括如OrvilleSchell等中国问题专家。
1971年,马英九曾以学生领袖身份访美。在伯克利,他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30多年后,马英九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他的身份是党领袖。
记者进入早餐会场时,正看见马英九独自在自助餐台上夹了块甜点。听闻我们来自南方周末,“我知道这份报纸。” 马英九立即反应说。
在早餐会行将结束之时,几位中年华人女教工轮番要求与马英九合影,且立即查看效果,如果不满意,还要重头来过。一贯得体优雅的她们,此时却忍耐不住地“唧唧喳喳”着。马英九一直以巨大耐心满足所有合影要求。
马英九与潘贝尔的公开对话在报告厅举行,两人一起步入报告大厅那一刻,掌声突然响起。“他得到的欢迎和摇滚明星一样。”潘贝尔回忆说。
公开对话中,马英九乍一开口,就有女生窃窃私语:“他的声音好好听。”偶尔,马也会丢出一句玩笑,而脸上还是严肃的正经表情,令全场爆笑。观众提问阶段,一位台湾留学生声情并茂索要马英九签名。“如果你能从座位上顺利地走下来的话,当然可以。”潘贝尔教授指着水泄不通的报告厅,也适时地幽了一默。
“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马英九在早餐会简短发言中说:“这次来美主要是为了推动诚实的交流,招商是一个目的,希望美国高科技的企业能到台湾去投资。另外,两岸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我们希望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国民党怎么样面对这样的情势。以及两年后如果我们重新执政,我们要怎么样解决目前以及未来的问题。”
这位被蒋经国称为“没有缺陷的年轻人”亲历了台湾从专制到民主,以及国民党丢掉政权的整个过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里,你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记者就此询问马英九。
“1983年台湾取消戒严后,人们都极大地支持民主。国民党2000年失去政权后,我是第一个提出党内改革的,去年我参选国民党主席,这是国民党成立111年来第一次由基层党员直接选举党主席。我们的改革将继续下去。”
次日,在斯坦福大学,记者与马英九再谈此题。他说,和两蒋比较,作为新一代国民党领导,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夺回媒体的头版
访美前日,马英九参加了“3·19全民呛扁”活动,并说要把台湾主流的民意带到美国。台湾有媒体报道说,马英九访美前的“3·19”游行本来是马对于在陈水扁“终统”和大做“二二八事件”文章的弱小反制,但也因为赴美一行,而将游行强行提前一周。马本人对赴美也是寄予很大希望的,比如回岛后,马应该可以“重新夺回媒体的头版”。
此次跟随马英九出访的,有15家台湾媒体。中天电视记者张银校跟记者估算,10天出访,每人平均花费是10万台币(合人民币2万多元),而国民党和台北市政府不会为记者花一分钱。“我们常常在酒店吃泡面。”这15家媒体都是支持泛蓝阵营,“看我们的台标就知道了。”媒体到底持何立场,他们在台标的颜色上做文章。
可能因为都是支持泛蓝的缘故,记者们对马英九的印象都不错。在前往旧金山市府的采访车上,年轻记者们随意地讨论着“小马哥”见闻。有个记者学马英九去华盛顿机场的路上半张着嘴睡着的样子。据说,马英九养成了习惯,“一上车就睡觉,下了车就神气十足”。
伴随着马英九访美的深入特别是受到了美国副国务卿的会见后,马英九的美国之行便更受瞩目。《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说,“马英九精心设计的大陆政策对华盛顿来说,好像音乐一样悦耳。”
相比台湾以及大陆媒体的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马访美行程的报道略显低调。《纽约时报》对马的专访,记者后来并没见到该文发表。
他有时幽默得很调皮
据台湾记者介绍,这次马英九是以国民党主席和台北市长的双重身份出访,但这次访问轻车简从,花费十分节俭,入住的宾馆都是中等级别。3月25日,记者也入住马英九下榻的酒店,房价100美元——在美国加州,这只是一个普通价格。
3月25日,马英九来到旧金山唐人街,街上的牌坊上悬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马英九步行至中华总会馆的五分钟途中,华埠专门安排了“舞狮”——如同新年盛事的惯例迎接这位领导者。九头雄狮取马英九名中之“九”意,亦是传统礼仪之最高规格。事毕,马英九按礼仪给大汗淋漓的舞者每人红包一份。沿途路人纷纷驻足,一些年迈侨民不知所以,被人告知是“马英九”时,一直尾随。
随后几分钟,结束公干刚刚从机场赶来唐人街的旧金山市长纽森也对媒体说:“我真的很嫉妒他很嫉妒,因为他有那么多马迷。”今年38岁的纽森亦是政治明星这位被誉为可以与好莱坞明星媲美的“帅哥”市长也曾传出未来可能竞选加州州长。
马英九对纽森说,旧金山市政建设很好,还支持多元化发展,听说每年还在市府厅举行北加州祭孔大典,传播中华文化。
和一米九二的纽森合影后有台湾女记者突然发问马市长你觉得你们俩谁更帅?马英九愣了一下:“他比我小18 岁和他比帅很恐怖。”
身边人曾评价马英九,他有时幽默得很调皮。
马英九身边的很多人似乎都不太把他“当回事”。无论走到那里,他都是简简单单地一个人跑在前头,没有大队随员;他的女新闻发言人郑丽文在记者面前叫他“我们老板”。一次晚上10点半,马英九急匆匆从硅谷招商会赶来,因为事先约好和随团记者座谈。他脱下西装往椅子上一扔,嘴里嚷着:“饿死了,饿死了,还有什么吃的吗?”有女记者下巴一指,都在那儿,你自己去看吧。
连续奔波和夜间发稿加上倒时差,到达西岸的记者已是人困马乏“想到明天6点晨跑头就大。”根据计划,3月24 日,马英九将继续在西岸晨跑6.4公里。而此时他谈兴甚浓,和记者们大话历史,秘书抬表两次示意,他都不肯停歇。终于有位女记者说,马市长明天还要早起,早点休息吧。这才收场。
“什么是台湾悲情的来源”
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马英九演讲的主题是“国民党与台湾”,从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到“二二八事件”,以及他正在着手改造的国民党。他试图讲述清楚台湾民众悲情的来源。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二二八事件’等,这些是台湾孤儿悲情的来源。”马英九引李鸿章当年说过的台湾是“鸟不语,花不香”,“当我读到丘逢甲逃离时所吟诗句‘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时,感到深刻的悲伤。”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何思因在马出访期间,时刻不离身。他说,如果马英九不做政治,一定会是个非常出色的学者。作为马英九智库核心人物之一的何思因,同时任职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他说,作为属下,和马在一起,他们之间完全是学者的对话。“他很聪明,喜欢历史,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思路。”
他从台湾历史的忧伤谈起,说,“只要这些伤痕还在,台独就会存在。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疗伤。”
马英九喜欢用“人文气息”来表达对一个人的欣赏。这是很难把他和复杂政治挂钩的原因之一。和台湾留学生座谈时,他说,希望台湾能够承认大陆学历,陈水扁“怕承认大陆学历后,大家都跑去大陆”。台下笑。
他言辞诚恳表示希望两岸改善交流,“人生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一些朋友和友谊,如果将来大陆国台办是台大的毕业生,台湾陆委会是北大毕业的,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才是交流,大家才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马英九不理解为什么两岸直航这么难。“现在台北到上海要6个小时,春节包机也非要到香港领土碰一下,也要3个小时。”马英九说,实际的直航不过一个小时,台商早上飞到上海,吃个早餐,开完会,参观完工厂,晚上搭5点半的飞机回台北,在家里吃完晚餐,还可以帮太太倒垃圾。“因为不用在上海过夜,也省去了其他附带问题。”台下会心大笑。
偶尔的变脸和强硬
很多不喜欢马英九的人认为他个性过分阴柔,魄力不够。但在胡佛座谈会上他两度突然变脸,表现强硬。为了尊重主办方胡佛研究所公开“两蒋日记”(蒋介石/蒋经国)的活动,重视礼节的马英九委婉表示希望台下提问与胡佛研究所的研究有关。但台下仍有人不加理会,不屈不挠连问政治题目。马以“这些问题我稍后再回答”收起笑容谢绝。
有人问:“你这次回台湾需要向陈水扁汇报吗?”
“不管是法律还是习惯,我都没有必要向‘总统’报告,”马英九似乎不太喜欢这个问题, “但我可能要向市议会或者台北市民报告。因为我是市民选出来的市长。”
虽然作为台湾最大的反对党领袖,马英九似乎并不是一个刻薄的反对者。此次访美,他对陈水扁的个人不满从未直接表达过。
在哈佛和伯克利,都有人问:2008年,“3·19枪击事件”会否重演?马英九回答:“谢谢关心,我出门会当心。”和纽约市长讨论城市治安时,马英九会忽然揶揄出一句“台北的犯罪率不高,一个原因是枪射得不准”。
在斯坦福,马英九表达的一个焦点是“国民党将重建和人民的感情”, “国民党闯的祸国民党自己收拾”。但他也在演讲的最后,坚定地表示,“相对年轻的我,今天的国民党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我们要重建国民党和人民的感情,处理好台湾人民今天关系的问题,有些问题来自历史,但新的国民党应该能找到一条新路。”
随马采访时,身边见到的似乎都是马英九的捍卫者和乐观其成者。台北驻美办事处的司机说,(在台湾)你见过这么好的领导吗?和老美说话不用翻译,他完美无缺,我就盼他长命百岁把台湾搞好;潘贝尔教授说,作为政治家,马的“干净” 和“旺盛精力”让人印象深刻,是个思考大格局的政治家。
他在岛内的反对者说,马英九只是一个会跑步的作秀者;香港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批评马英九“把政坛当成了修道院。盗亦有道,马英九不懂”。李敖常骂马英九“太懦弱,没魄力,只能在太平盛世年代做个领袖”。
马英九刚刚回到台湾,在美一华文媒体便发表文章分析“马英九现象”,很多人期待马英九能在2008年打败民进党当选,使两岸关系和台湾内政重获新机。文章最后说,毕竟马英九现象认真探讨起来,民情的投射大过可证实的政绩。或许泛蓝民众或大陆期待的,都只是回到正轨,而不是“马英九奇迹”。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