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若在20年前,我早就为陵园人太多分不开身头疼了。”林祥谦烈士陵园的讲解员方超杰昨日向记者回忆起当年陵园的辉煌时说,但今年以来,他没有接待过一个扫墓团。“即使到了清明节当天,能有一场解说就不错了。 ”
方超杰从1981年开始成为该陵园的讲解员,一晃25年过去了,对英雄事迹越发熟悉的他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扫墓队伍排到江边
方超杰说,上世纪80年代时的清明节,一天往往要接待五六个扫墓团,每个团都多达几百人,只见黑压压的人头在展览室里涌动。因为人太多,他只好站在二楼讲解。
“当时,还特地由陵园向教育局请示,由教育局向学校打招呼,如果讲解与上课时间冲突,允许调课。”回忆起当年人潮涌动的景象,方超杰说,扫墓的队伍可以从纪念馆顺着台阶排到马路上,一直到当时的乌龙江边,得排好长时间才能听得到讲解。
方超杰说,当年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可要费一番工夫。讲解员要求容貌端庄,吐词清楚,解说时还要求能够进入角色,感染参观者。
学生都不听讲解了
方超杰说,可是后来听讲解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尤其是2000年前后,一年下来接待不了几个参观团,来的大部分还是相关领导调研等团体。而去年,竟连一个学生团都没接待过。
方超杰说,偶尔会有学生团到陵园扫墓,但并没有要求讲解,让学生四处走走逛逛,走个形式就回去了。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多数扫墓的人是一定要听英雄事迹介绍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过来扫墓的人要求解说的就越来越少,到如今,基本没有了。
来扫墓但不听英雄事迹,这是方超杰一直想不通的。他说,爱国主义教育就跟老师上课一样,讲究情景融入。教授一篇课文,老师必须让文章营造的情景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有所收获。不听解说,不了解英雄事迹,能有多少感触呢?
方超杰说,当年自己参观烈士陵园时非常虔诚,对牺牲的烈士异常崇敬,学校总是让学生徒步走上五六公里去扫墓。可如今,在学生的脸上再也看不到崇敬的眼神了。
“所以,如今闽侯的学生能说得出祥谦烈士英雄事迹的也越来越少了。”方超杰一阵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