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用3.9亿元拿下其在成都的首块土地不到4天,各种猜测随之而来:这个项目仅仅是首创在成都的“亮相”之作,随后还将会有大项目跟进;伊藤洋华堂意图与首创合作开设成都3号店;该地块将建设成一个集居住、个体商业、零售百货、休闲配套、金融咨询等多功能用途的小型“城市综合体”……但不管怎样,首创置业已迈出了进军西南的实质性一步。 拿地当晚,首创置业西南片区地产业务的负责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进军西南迈出第一步
在去年楼市“新政”的观望气氛中,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置业”股份代号:2868)迈出了异地扩张的第一步。7月,他们以7.4亿元的总价拍得天津市西北角瑞景居住区4地块,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这次在异地的首次拿地被首创的高层视作一次“突破”。随后,首创置业分别拿下太原、无锡大幅地块。首创置业向南的不断推进,将其土地储备总量增加至440万平方米。
而上周五,首创置业迈出了进军西南的实质性一步,它通过公开拍卖方式成功购入成华区建设路2号(原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地块,成交价人民币3.9亿元。顺利拿下土地意味着首创置业首次在成都收获经营性土地,该地块将与新加坡GICRealEstate Pte. Ltd. (简称「GIC RE」,通过其旗下公司成为首创置业的策略性股东)的旗下投资公司RecoZiyangPte.Ltd.共同发展。该公司早在2004年,万科拿下成东600亩“亚地王”时就已经借万科之势进入成都,据悉,他们对成都房地产市场十分熟悉。
全面提升城东居住品质
首创置业竞得国光电气地块的当晚,其西南片区地产业务的负责人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首创去年就已经着手研究成都东调迁建老厂片区以及城西、南等大宗土地项目,此次成功拿地是首创将长期“驻扎”成都开发项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他表示,首创置业进军成都,是集团谋划已久的计划,更成为首创置业未来十年基本战略的内容之一。国光项目仅仅是首创在成都的“亮相”之作,随后还将会有大项目跟进。但是采访中他对记者涉及国光项目的细节问题多有保留。
该负责人强调,之所以选择成都作为首创置业异地战略的开拓地之一,是因为看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以及其中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升值潜力。而且,首创置业所属的首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地产运营商,因此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又促使其走向成都等国内异地市场。他说,“同样一块地,不同的开发商对其理解不同,做出的产品也肯定不同。首创国光项目绝不会是简单的商业加住宅,由于这是一块优质的土地储备,临河临街,价值不仅仅在于居住,更在于这个地段所赋予它的一些综和价值。因此我们会把它建设成一个集居住、个体商业、零售百货、休闲配套、金融咨询等多功能用途的小型‘城市综合体’,提升这里的城市氛围和片区价值。”
首创成都国光项目总产值将达十多个亿,而伊藤洋华堂早在首创拿地前便与首创置业定下盟约。据透露,伊藤洋华堂相关负责人曾经表示,一旦首创拿下这块土地,伊藤洋华堂便立即开始与首创商谈其成都3号店的合作细节???而目前,双方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这位负责人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国光项目将以伊藤洋华堂为龙头形成几万平方米的,城东首个高档次的零售辐射点,这将对未来成都市的商业网点结构产生一定影响。而项目涉及的大体量住宅产品,将打造一个优质的城东人居示范项目。
首创置业相关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成都房地产开发水准相当高,有些项目的水平早已处于全国一流水平,如芙蓉古城、清华坊等,外来开发商绝不能小看成都的本土企业。首创来到成都,也会尊重当地的市场和文化来开发国光地块以及后续项目。“我们将和华润置地等已经进入城东的国内知名企业结成‘城东统一战线’,联手将城东的人居价值和商业价值全面提升。”
三枝富博:伊藤首创相恋已多年
伊藤洋华堂近日筹备3号店和4号店的消息见报后,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实伊藤洋华堂和首创早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如今首创成功拿地,他们对与首创今后的“强强合作”充满信心。
在位于伊藤洋华堂双楠店的成都伊藤洋华堂总部,记者见到了该公司董事总经理三枝富博,三枝对于记者关于其成都3号店的问题毫不讳言。他认为,伊藤洋华堂选择开发商要看这个开发商是否有能力按他们的要求做到“量身定做”,这方面,首创无疑是值得信任的一个发展商。伊藤洋华堂与首创的合作并不是第一次,这两家企业在北京便有两家“华糖洋华堂”的合作样本。三枝认为,首创是一个对零售业有着深刻理解的发展商,与伊藤洋华堂之间也“磨合”得很好,首创要在成都拿地,伊藤洋华堂要在城东开店,恰好机缘巧合,便促成了这次谈判。
目前伊藤洋华堂还尚未与首创置业签下具体合作协议,但这只是时间问题,三枝富博认为,目前这个片区缺少一家高档次的大型百货店,周边居民的需求又如此旺盛,城东的发展空间是他们开店选址的信心保证。他认为,伊藤洋华堂与首创的强强合作将共同提升建设路的口岸价值,也将共同带动城东房地产业价值的上升。
本报记者刘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