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肃而悠远的礼乐让人们恍惚回到3200年前:一位先贤为避让王位辗转来到江苏无锡的梅里。从此,江南有了文字可稽的古国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吴文化也由此发端……
4月10日,古老的无锡鸿山脚下,整饬一新的泰伯墓前,随着2006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开幕,纪念江南始祖吴泰伯的活动首次“升格”成大规模的集中祭祀仪式。 同时举办的,还有泰伯墓、泰伯庙、泰伯渎及鸿山吴越贵族墓遗址保护规划展示等活动。一条“三泰一址”旅游线路也从此启动。
习惯于将开发区与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江南,始祖,遗址,保护,在无锡新区不断听到这些名词,竟似乎有些“别扭”。然而,记者经过采访才发现,它们正是新区以建设创新型国际性科技新城为目标的新一轮发展的“关键词”。
果断投入显气魄
以开发区的速度和力度建文化项目
今年春节前后,无锡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胜平和区发展总公司的职工都在为拓宽改造至德路而忙活。这条直通泰伯墓的新路,区里投资400多万元。
像多数开发区一样,无锡新区管委会人员编制十分精干,没有文化局也没有专职文化干部,文化只是“社会事业”里一小块,人员本已“一个萝卜四五个坑”,负荷满满。然而,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一旦启动,却也做得轰轰烈烈,见得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速度和作风。
泰伯庙整修,泰伯墓修缮,鸿山墓葬保护,伯渎河的疏浚。每一项文化项目的落实,都要消耗几百万乃至数千万元。
还不止这些。吴文化节开幕后,无锡新区将围绕“三泰一址”构建“一带一园一片”的大格局:“一带”,就是沿泰伯渎构建历史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景观相和谐的吴文化风光带;“一园”,就是围绕鸿山吴越墓遗址,构建吴越文化遗址公园;“一片”,就是依托“三泰一址”,规划建设鸿山东部约5平方公里的观光农业示范片区。
文化保护和建设,投入巨大,何时收回成本并获得收益却很难预计。一个对经济预算习惯了锱铢计较的开发区,没有对文化产业保护和建设的高度自觉,不可能有真正的大投入。
身在宝山当识宝
文化资源优势要变为开发区独特的发展优势
建“人文新区”、“文化大区”,无锡新区有底气。
中国历史上吴文化的首页,起于“泰伯奔吴”。当年泰伯开凿的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至今依然两岸青翠,河水潺潺。江南开发,由是肇始。始建于东汉的泰伯庙,以及鸿山西麓被称为古皇山的泰伯墓,早已是江南百姓的民间祭拜之地。从商末至春秋,吴国传世25代,有23代统治核心在梅里,有大量故事与传说可循。距泰伯墓仅1公里处,还有“举案齐眉”故事的主角梁鸿、孟光的生活遗迹。
真正让人面对厚重历史而心动不已的,还是鸿山大遗址。这一以西周晚期至春秋吴越贵族墓为主的大型墓葬群,曾入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质地最好、器类最齐全的大型吴越墓葬之一。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认为,文化决定了一个地区人文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文化才是持久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他在无锡高新区发展研究提交的一期《决策咨询要报》上批示:“‘三泰一址’是无锡和无锡新区的一个品牌,又是吴文化源头的重要标志,要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
市委主要领导的重视,文物界泰斗和海内外吴氏后裔纷至沓来,新区人立马意识到:自己踩在一块多么丰饶的土地上!在国内各开发区发展模式趋于雷同、政策和体制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今天,脚下的文化资源才是一种真正无法复制和挪用的资本。有了它,区域发展建设才不会因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无所适从,创新型国际性科技新城才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生产力。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导引,在竞争中就会落后。无锡新区梅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辖区内的吴文化资源占到无锡市全部遗存的80%以上。我们不能身在宝山不识宝啊。”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说。
“泰伯城荒德未荒”
经济飞地借重文化生根
“泰伯城荒德未荒,至今遗址尚流芳”。无锡泰伯庙前,有一块大书“至德名邦”四字的古老牌坊。据说,牌坊的柱子是东汉原物,柱旁倚靠的却是宋石,坊额则传自明代。吴文化资源,在这块土地上沉睡了几千年,为什么眼下与新区擦出火花?
近年来,无锡新区引人注目:短短几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家在这里投资创办了70多家企业。这里以占无锡市3%的土地、4%的人口,创造了17%的工业产值、13%的财政收入、52%的进出口总额,吸引了1?3以上的外资到位。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别跃居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前列,综合实力跻身江苏省和全国开发区前列,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日资高地”和“韩资板块”。
但在周谦看来,开发区作为一种特定划出的区域,普遍存在着文化上与周边区域、与历史的相对隔绝或断层。而一个新开发区的先进文化建设,要从三个源头上去汲取营养:一是吸收国际先进文化发展理念;二是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和观念;第三个以往常常受到忽视,那就是根深蒂固的本土优秀文化传统。
如今,无锡新区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际性科技新城”的“二次创业”目标。将文化开发当作“二次创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让“飞地”接上古老吴文化的地气,真正生根,然后,开繁花、结硕果。
有研究者半开玩笑地提出,泰伯是“中国开发区之父”。从历史视角来看,泰伯奔吴的那一次开发,使江南由蛮荒之地迅速变成浸润着农耕文明的鱼米之乡、礼教之邦。而眼下的开发,则是从工业化起步。
对于背负着创新任务的新区人来说,“泰伯奔吴”无疑更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吴文化的开放态势和善于对各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在一次次融通之中变革繁衍的绵长历史,将带给新区人怎样的感悟?
“泰伯奔吴”等先贤史事中,蕴涵的恭谦礼让、重视德行又敢于开拓的“泰伯精神”,对于将“自主创造、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新区,又将产生怎样的内在影响?尚德和诚信,在经济发展中拥有怎样的号召力?
新区人在思考。
“以往在新区,一谈招商,大家浑身来劲;谈文化,总觉得更适合茶余饭后。但现在,大家常常在议论什么是至德精神。”担任无锡新区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的黄胜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