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社会是否和谐,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不在GDP的数值,而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老百姓是否满意———
记者 袁涵
高新区的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们或大胆突破城乡分割,发展乡镇企业;或抓住机遇,通过为重庆主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实现小康。 他们为开发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理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
让原住民从“安居”到“乐业”
和睦路小区,是北部新区高新园一个普通的农转非小区。
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沿街看不到乱搭滥建的违章摊点,更没有占道经营。在茶馆里下棋的老头,操练“坝坝舞”的老太,自得其乐。
记者日前来到黄化伦老汉的5口之家。三室一厅的住房,电冰箱、电视机都是崭新的。桌上、地上散落着一些电动玩具———在过去这可是农村孩子的“奢侈品”。
黄老汉也觉得现在的生活挺新鲜。农村的亲朋好友搬到了隔壁,走家串门方便了,业余生活也比在农村时丰富了许多。但最令黄化伦老汉满意的还是,“自己和老伴每月领取养老金,儿子找到了一份驾驶员的工作,一月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这可相当于以前全家一年的总收入,孙子上小学,不交学费。”
2001年4月25日,人和、大竹林两个镇出现在北部新区高新园的规划蓝图上,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5万多农民面临命运的大转折。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
“传统农业的分散劳动、单独生产模式,使农转非人员不适应企业规范性生产,这是他们的就业缺陷,不改掉就很难在城市岗位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人和街道党委书记胡春涛介绍。街道建立起岗位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小额贷款等长效机制,帮助农转非人员提高岗位综合竞争力。
代明娟,曾是种粮、养鸡的一把好手,农转非后,她通过镇政府小额贷款的帮扶,办起了苗木花卉种植企业,经过几年的经营,如今已具备相当规模。
“老”和“幼”是农转非人员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老”,高新区创新执行国家补偿政策,对农转非人员中50岁以上的男性和45岁以上的女性,补偿费不是一发了之,而是统一作为了社保基金,并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使他们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对于“幼”,高新区则免掉了所有农转非人员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费。
农民变居民,这一字之差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融入城市大潮,他们要么被城市化认同,生活得如鱼得水;要么走向边缘化,成为新的城市贫民。“搬得开,住得下,逐步能致富”,这是高新区对农转非群众的承诺。如今,这一承诺已变成现实。
小病在社区 康复在社区
一天,王云贵老人突发高烧,并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家人立即将其送到社区门诊。在这里,王老伯经过检查,打了针,吃了药,两天之后病情就有了好转。王老伯连连夸赞:医院就在“家门口”,花不了多少钱,还实在方便!王老伯说,以前我们看病可最容易遭遇“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啊。
在这个社区门诊,记者看到,X光机、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电解质测定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为了方便群众看病,高新区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街道中心医院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时按照街道1万—1.5万人口,步行15分钟的服务半径,建立起社区门诊,并配备全科医生、全科护士。
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真正服务于最普通的居民群众,高新区决定将特困人员作为医疗救助对象,只收取成本药费,并实行医疗费减免;设立大病救护基金,农转非群众生大病住院,可以一年一次性补助1万元医药费。
完善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投入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治好的是老百姓的心病,折射的是经济和社会的环境,回报的是大家庭的和谐亲切。
给下一代相同的起跑线
2005年7月,总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84亩,专为农转非人员子女修建的竹林实验学校拔地而起。这是所可容纳近3000名学生就读的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办公楼、语音室、微机室、阅览室、室内篮球场等一应俱全。让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让下一代出发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这就是高新区办教育的宗旨。
过去,高新区企业的子弟校,以乡镇自办学校多,硬件设施差,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为此,高新区对学校资源大手笔地进行了整合,“建名师队伍,创品牌学校,育优秀人才,显科技特色,打造全市的教育示范基地”。
“保强扶弱”。渝高中学本是一所普通中学,现在已跻身市级重点中学之列;建校时间仅3年的高新区实验一小,现已是市级示范学校。目前高新区16所学校中有1所市级重点中学,2所市级示范小学,3所区级示范小学,规范级学校已达到90%以上。2005年,该区投入1亿余元对辖区学校全部按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改造。
培训师资。投入100万元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对区内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各个学校每年也都自觉投入数十万元资金用于教师培训。
一视同仁。对所有农转非人员子女入学一视同仁,上学“零门槛”,减免农转非人员子女从小学到初中所有的学费,规定区内的初中生毕业后,无论有没有达到高中分数线,都可以继续进入高中学习。目前高新区投入在每个高中生身上的平均费用为500元,初中生250元,小学生160元,在全市处于最高水平,达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基本水平。
重庆市支教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国家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等荣誉纷纷“落户”高新区。
“小学教育精品化,中学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真正的实惠———高新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人人都能上学,没有“择校”之忧。一株株今日的小树苗、未来的大栋梁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社会发展系统工程的每个细节,千头万绪,连着老百姓的心,牵着投资者的情。就业难,看病难,读书难,是社会问题的聚焦所在。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出资让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大学;帮助残疾人再就业;建立“爱心超市”;全民健身……高新区通过“为民服务,让民作主”,逐一解决了种种存在的社会问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百姓的口碑,是和谐高新区的最佳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