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凄美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依然感动着今天的痴男怨女。最近,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渊 源
据专家研究,梁祝传说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对其作了文学性的渲染,并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故事情节大概为: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公元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此后,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祝英台小传》都有过记载。
关于“梁祝之乡”,众说纷纭,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四省六市纷纷举证,就目前来看,全国至少有梁祝墓9座,梁祝读书处6个,不能定论。
表 演
梁祝传说所描写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又离奇曲折,而在不同的地方又有各地特色,它曾以民间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形式传播。小提琴版的《梁祝》,最吸引人的是它浪漫的旋律,在呈示爱情主题时的装饰音、抹音和滑音;在英台抗婚时的切分节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演奏技巧之外,更感觉到梁祝传说的魅力。昆曲版的《梁祝》,唱腔圆润、悠长,表情含蓄、执著,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除了体现演员的演技,也表现出了梁祝传说精彩绝伦。关于梁祝的各类演奏和表演已经走出了国门,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向世人传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经典与现代结合,又有了电视连续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Flash版《梁祝》等等。千年前的爱情故事,仍然焕发着青春。
发 展
虽然对于“梁祝”的发源地莫衷一是,但各地对这一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从未停止。宁波市鄞州区政府很早就制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故事文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的发行;各地争相开展梁祝传说的研讨会……争议越大,越是代表着各地对这一遗产的重视。
据悉,相关四省六市已于2004年通过磋商形成梁祝联合“申遗”会议备忘录,达成《宁波共识》,拟尽快完成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的改组工作,统筹协调和负责梁祝文化遗存地区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