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28日讯24日,本报“八荣八耻”80题调查问卷发出后,社会各界的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纷纷踊跃答题,截至昨天发稿时已收回答卷5000多份。本报特邀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有关专家根据答卷情况,对烟台人目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进行总结分析。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调查结果一:
民族荣辱感
普遍较强
问卷统计
“奥运会上奏响中国国歌时,您会有一种自豪感吗?”92.5%的人答“会”,1%的人答“不会”,6.5%的人答“无所谓”;
“您认为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爱国的表现吗?”62%答“是”,3%的人答“不是”,35%的人“有其他想法”;
“您是否每天通过媒体关注我国的大事纪要?”36%的人选择“会”,40%的人选择“不会”,24%的人选择“无所谓”;
“民族荣辱感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是否重要?”54%的人答“至关重要”,21.5%的人答“不太重要”,24.5%的人选择“不知道”。
分析点评
调查结果显示,烟台人的民族荣辱感普遍比较强烈,国旗、汉字在人们心中有很神圣的地位。对第一个问题的选择,说明绝大多数市民对于我们的祖国是怀着深切感情的,这是“以热爱祖国为荣”的具体体现之一。而在依法缴税问题上,在涉及个人的经济利益时大家的看法就趋于模糊了。
这些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来讲还是令人欣慰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一,如今的烟台人更多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较少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有些人认为国家大事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其二,有许多人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或者不能够“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但是分析者认为,这只是人们在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时暂时迷失了自我。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调查结果二:
五成人钟情
吉利数字
问卷统计
“您在选择电话号码时是否钟情8或6?”54%的人答“是”,21%的人答“否”,25%的人表示“无所谓”;
“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一回事吗?”88%的人认为“肯定不一样”,7.5%的人感觉“差不多”,只有4.5%的人答“不知道”。
“感觉最近手气不错,您会借机去买体彩吗?”3%的人表示肯定,8%的人认为“可以顺便试试”,其他人则不认可;
“发现书本或科研中存在问题,您敢于向资深人士提出质疑吗?”90%的人表示敢于向资深人士提出质疑,2%的人说“不敢”,8%的人表示“无所谓”。
分析点评
被调查者大多数都能够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遇到困难都能够以科学的方式解决。但答题者中也有远离科学知识的现象,比如从第一题的选择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所谓的吉利数字,这一现象虽然可以理解,但并无科学依据可言。由此可见,在科学精神普遍得到认可的今天,确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荣辱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调查结果也存在着少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被调查者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还是有着较高的水平,充分反映了烟台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愚昧无知的否定。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调查结果三:
辛勤劳动
仍是当今美德
问卷统计
“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条件下,您会雇佣他人包揽家务吗?”69%的人“不会”,11.3%的人“会”,19.7%的人“自己干一部分”;
“您认为有必要在儿童时期就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吗?”49%的人认为有必要,22.5%的人觉得没必要,28.5%人认为无所谓;
“下雪天,早起后您会自觉清扫自己门前的道路吗?”48%的人选择“会”,24%的人选择“不会”,28%的人则“看情况”;
“您赞同‘美丽是一种状态,人处于工作时是美丽的’这种观点吗?”58%的人表示赞同,22%的人表示不赞同,还有20%的人表示不完全赞同。
分析点评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大多数市民热爱劳动,能自觉做好日常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人把劳动作为一种负担,贪图安逸。这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劳动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唾弃好逸恶劳的腐朽作风,发扬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调查结果四:
100%的人
愿意奉献爱心
问卷统计
“当您身边的同学同事因患绝症而无法医治时,您会怎么做?”100%的人选择了“尽己所能奉献一点爱心”;
“您认为在平凡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表现吗?”99%的人选择了“是”,只有1%选择“不知道”;
“如果符合条件的话,您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吗?”6%的人选择“会”,40.5%的人表示“不好说”,53.5%的人则不会捐献;
“乘坐公交车,看到有人行窃,您会出面制止或及时报警吗?”答“会”的人占81%,“假装没看见”的占18.5%,“随情绪而定”的占0.5%;
“您会主动参加学校或单位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吗?”答“会”的占84%,回答“不会”的占13.5%,其余人则“不知道”。
分析点评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它并没有冲淡我们的民族传统,反而使之发扬光大。
在第一个问题中,全部调查者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表示愿意为他人尽己所能奉献一点爱心,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爱把我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99%的人认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说明整个社会的心态是平和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他一些问题的选择,反映出少部分人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令人深思,但正义的力量是不会屈服于邪恶的,第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便验证了这句话。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调查结果五:
撒谎者
多为己辩护
问卷统计
“您会为得到某种好处而改变自己最初的承诺吗?”答“会”的占27%,答“不会改变”的占73%。
“当您捡到钱物后会怎样处理?”2%的人答“占为己有”,45.5%的人答“在原处等候失主或张贴招领启事”,52.5%的人答“送有关部门”。
“您有过舞弊或抄袭行为吗?”58.5%的人表示“从未有过”,34%的人表示“多数人作弊我就做”,7.5%的人答“经常作弊”。
“您是否会因为客观原因而撒谎?”45%的人表示“偶尔撒谎”,51.5%的人表示“从不撒谎”,3.5%的人表示“经常撒谎”。
分析点评
这些题主要从对生活小事的处理态度上,来反映目前人们诚实守信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人认为诚实守信在如今已派不上用场,社会太复杂,有时自己诚信待人却反遭蒙骗。但大部分人认为诚实守信不论对个人,对集体,还是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以诚实守信树立个人形象。
被调查者谈论较多的是有关撒谎的问题,有半数人认为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可以撒谎,做人首先要诚实;但有45%的人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允许的,所以他们会“偶尔撒谎”;而极少数经常撒谎的人,则表示他们也不愿意撒谎,但缺乏勇气说出实话,其实自己内心也想做一个诚实的人。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调查结果六:
多数人
公大于私
问卷统计
“您是否会为抄近道而践踏草坪或翻越栏杆?”表示“经常”的占16.5%,“偶尔”的占23%,“从不”的占60.5%。
“您对在会场影院或图书馆接打手机或高声喧哗持何态度?”认为不能忍受的占77%,可以理解的占16%,习以为常的占7%。
“您如何看待‘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这种人生态度?”表示同意的占20.5%,不同意的占69%,“不清楚”的占10.5%。
“在自己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一般会怎么做?”表示“尽量为自己打算”的占11.5%,“总是替别人着想”的占9.5%,“兼顾双方”的占79%。
分析点评
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社会人们的素质正逐步提高,大部分人会在不损害大局或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
被调查者对“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同意这种人生态度者认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方便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对不起他人的事;不同意这种人生态度者认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即使二者发生矛盾,也不能完全只顾自己,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不清楚”者认为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思想,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调查结果七:
艰苦朴素传统
不应过时
问卷统计
“您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吃穿住用不及他人而感到羞愧?”42%的人答“经常”,48%的人答“偶尔”,10%的人答“从不”;
“您认为艰苦朴素过时了吗?”26%的人认为“没过时”,62%的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再强调艰苦朴素意义不大”,12%的人觉得“不好说”;
“您经常倒掉剩饭剩菜吗?”30%的人选择“从不”,37.3%的人选择“偶尔”,32.7%的人认为“倒不倒是我的自由”;
“如果您要更换手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4.5%的人因“旧的已有质量问题或电池充不上电”,37%的人因“功能已不能满足需求”,19%的人因“追求时尚新款”,其他人则是“别人换我也换”。
分析点评
这几道题反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对“艰苦奋斗”和“奢侈浪费”等问题的回答,暴露出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继承老一辈艰苦朴素的精神上还有所欠缺。
被调查者中,一些年轻人认为生活富裕了,再讲艰苦奋斗过时了,不再认为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但是,提高消费水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挥霍浪费,不等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过时了。青年人应该认清艰苦奋斗是中国公民光荣之所在,奉献精神之所在,在新形势下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调查结果八:
遵纪守法
并不是胆小
问卷统计
“如果坐车没来得及买票,您会———”答“主动补票”的占74%,答“等查出来再说”占13.5%,答“想尽办法逃票”占12.5%;
“过年过节,亲友们聚在一起赌博,您会参加吗?”11%的人“坚决不参与”,22.5%的人“偶尔参与”,66.5%的人“乐于参与”;
“过马路,您闯过红灯吗?”46.5%的人“大家都闯我就闯”,24.5%的人“决不”,29%的人“偶尔会闯”;
“当您发现自行车气门芯被拔掉了,会怎么做?”62%的人“重新买一个”,38%的人会“摘下旁边自行车的气门芯给自己用”。
分析点评
一些被调查者认为谁遵纪守法谁就吃亏,因此在有些问题的选择上无视法纪的威严。其实,这是用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看待社会、指导行为,为了图一时之快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管不顾。其实,任何法律都是既规范人们的行为,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只要我们自觉地依法守法,就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孙向晖 徐亨通 卫军 肖光斌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