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席记者牛仲寒实习生王建党文图
4月29日,本报刊发了平煤集团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如的长篇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日前,平煤集团公司党委、平顶山市委、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党组陆续作出决定,号召大家向吴如学习。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平煤一矿。谈起吴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宣传老吴算是宣传对了,他是真正的劳模!
吴如:“不下井心里不得劲”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吴如的办公室,正赶上吴如在和同事们讨论五一那天省总工会给他的5000元慰问金的事儿。
记者问吴如5000元怎么个花法,他说:“我打算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矿上买一些科技书籍。但是我妻子说想把它捐给2008年奥运会。”
平煤一矿一队党支部书记汪建甫忙说:“这钱你绝对不能乱花,一定得给自己家买成东西。省领导、集团领导有交代,我得监督你。”
老吴无奈地说:“这事儿还不好办哩,真让人作难。”
记者拿出报道吴如事迹的报纸,吴如看到自己的照片上了本报头版,不好意思地直摆手说:“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儿,这多不得劲……”
队工会主席朱同立告诉记者,五一期间,老吴天天上班,天天下井。“其实我下三个井就行了,但是不下井心里不得劲。”吴如笑着解释。
在队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吴如写在墙上的目标:爱岗、勤劳、奉献,争当全国劳模。
记者问:“现在大家都在向你学习,你有何感想?”
吴如说:“别人向我学,我该怎么办?不能走着走着站住吧?我也得不断进步才行!我总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太小,对社会的贡献太少,是大家把我抬到了这个地位。我做的事情是举手之劳,比起许多英雄的事迹来说不值一提,还有许多需要再提高的地方。”
尽管提出了争当全国劳模的目标,但老吴说那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自己不在乎什么荣誉。“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走遍集团的每一个矿井、每一个采面,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再根据自己的经历,争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煤方法,既能精采细收,又能安全生产。”吴如说,这应该是一个论文,真要写出来恐怕得有十几万字。
吴如精神是“矿魂”
“吴如的精神是‘矿魂’,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他是平煤集团的光荣,是全省煤矿工人和全省工人的光荣。”5月1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看了《大河报》关于吴如的报道后,专程到吴如的家中慰问。
平顶山市委书记邓永俭和市长赵顷霖对吴如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平顶山市产业工人的楷模,要在全市认真开展向吴如学习的活动。
平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一定要让吴如精神大放光芒,成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力跨入全国工业百强、加速构建和谐小康矿区’,实现平煤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平煤集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政新说:“吴如同志在一种感恩、善念和奉献心理的支撑下,以工作为荣为乐、以奉献为荣为乐、以学习为荣为乐、以助人为荣为乐,在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中,展示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境界,为广大干部职工、为周围所有了解他的人带来感动。”
汪建甫说:“老吴是我们队的无形资产,是我们全队当之无愧的标杆。有老吴在,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不会落后,说起吴如,我们的感受最深。”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关吴如的“笑话”。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吴来讲话。”汪建甫说,有一阵子队里个别职工开老吴的玩笑时这样说,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不是本队职工说的,是其他兄弟队职工说的:“还怕老吴打电话。”老吴在井下特别仔细,不但队里的事儿他管,有时在井下看到不归自己队管的隐患,他照样管,看到井下漏水、皮带漏煤等问题,他能处理的自己处理,自己处理不了就给兄弟队打电话反映,有时候还直接打给矿调度室。
工友:“最佩服吴如的韧劲”
“我最佩服他的韧劲。无论是学习还是搞回收,虽然事迹很平凡,但是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十分了不起。”和老吴搁伙计13年的王根要谈起师傅吴如非常感慨。
王根要说:“吴师傅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刚开始连报纸也读不囫囵,但是他能不断坚持自学,在班上,不下井就见他趴桌子上学习,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现在水平很高,无论是国家政策方面还是技术方面的,他说起来都头头是道。”
“咱是农民工,刚开始没有什么理想,工作之余也不注意学习,是在吴师傅的督促下我才热爱上了学习。”王根要说,今年平煤集团搞技术比武,吴师傅劝他参加,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想参加。老吴就鼓励他,并给他买了4本技术书让他看,在上班的路上,还一个一个地给他提问题,使他很快掌握了技术要点。在今年的集团技术大比武中,他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取得了转为全民合同工的资格。
别看老吴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他可是个聪明人!记者在一矿采访,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议论。
“他的点子特别多,有许多小发明,为矿上解决了不少难题。”队工会主席朱同立说,“托伪顶(煤矿专业术语)采煤时,容易出现柱梁‘顶不实’的毛病,经常发生倒柱伤人的事故。吴如研究出‘绳子连柱法’,把支柱连在一起,立马解决了倒柱伤人问题。”
一矿的炮采工作面在控制顶板时,一般都使用5米长的金属网。由于每个采煤工所采的节数不同,造成工人把金属网随意连接。这样,既浪费材料,还因网与网之间连接增多而降低网的强度。吴如提出在开工前先用5米长的线绳丈量出距离,提前标示出连接点。“小小的一个改动,使每班生产中,仅材料费就节约200多元。”朱同立说。
吴如最让人佩服的一项发明是“移动信号”。井下运煤的溜子长150多米,如果人员或者设备碰到溜子很容易发生事故。“以前出了事儿都是沿巷道赶快跑到溜子的机头让司机停车,这样最快也得两分钟,等停了车事故也出来了。没想到老吴想了一法儿很轻易地解决了问题。他用电缆加按钮组成了一个信号系统,随工作人员移动,只要发现出事立即按下按钮通知机头的司机,可在两秒钟内停车,真绝!”朱同立说。
亲人:“俺家吴如够爷们儿”
吴如的岳父何建今年76岁,是个农民。
他对记者说:“俺家吴如够爷们儿!无论干啥都是踏踏实实,对人也好!”
吴如的妻子何趁今年48岁,说起吴如时,何趁的脸上笑开了花:“他呀,就是那实诚人,光会干活儿。”
“俺爸这人只知道干活,不会求人,心眼直。”吴如的儿子吴定凯这样评价父亲。
2004年6月,吴定凯从洛阳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后,想回平顶山就业。妻子让吴如找领导说说,把儿子安排到矿上。
“那天晚上俺爸翻过来掉过去就一句话:孩儿,别指望你爹,你自己去找吧!”吴定凯第二天流着眼泪又踏上开往洛阳的长途汽车。
后来,经过考试,吴定凯进入了平煤集团建井一处工作。
读者:“像吴如那样快乐地活着”
吴如的事迹见报后,平顶山市不少读者纷纷给记者打电话或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吴如的敬意。
一位读者给记者发来短信说:“看完报道后我流泪了!这是真正的感动,我无法表达对吴如的敬意,唯有流泪。”
平煤十矿的蔡拴政说,吴如50多岁了,资助贫苦不图名,回收物资不图利,辛勤工作不图官,他求的是对党的忠诚和对企业的热爱。
一位在校大学生给记者发来邮件说:“我很惊奇,现在还有吴如这种人。我觉得他很阳光,看了报道我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净化。我要争取像吴如那样快乐地活着。”
不下井的时候,小学三年级“学历”的吴如把读报作为乐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