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贸易促进会与印度工业联合会在新德里共同勾画出“2015年前双边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的宏伟蓝图,在过去五年时间里,两国年度贸易额已经从35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80亿美元。然而和欣欣向荣的双边贸易发展势头相比,中印两国间的投资却依然显得冷清:有数据表明,到2005年6月止,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只有2633万美元。 在审批手续、投资调查甚至是人员签证等问题上,印度政府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似乎永远是顾虑重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日子一直不好过。
华为、和黄相继中招
早在两年前,华为印度公司便向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提交了投资建厂的申请,按照计划,华为将初始投资1亿美元,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建立电信设备生产基地以供应印度本地市场。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显得一波三折:去年7月,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军方部门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批准华为在印度投资办厂的请求,并宣布于同年9月再重新做出审批决定。然而一直到今年4月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举行会议,华为投资建厂的计划离付诸实施依然遥遥无期。
同样受到投资限制的还有香港和记黄埔公司。2005年,和黄在参与印度孟买和金奈两个城市的集装箱码头开发建设项目投标时,遭遇印度军方和情报部门的无端猜忌和阻挠,理由竟然同样是“影响国家安全”。直到目前,和记黄埔公司也未能得到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所做出的参与竞标许可。而其他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当中,中兴通讯印度公司整个建厂申请拖延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最终获得审批。一些正在前来印度考察投资项目的企业负责人更是满腹牢骚地向记者报怨:他们连一个商务签证都难以申请到,到印度投资更像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猜忌心理依然存在
在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背景下,印度为何却总认为中国企业的投资“影响国家安全”?印度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印相互隔阂了近四十年,一些旧有体系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政府部门依然对中国持猜忌心理,是印度谨慎对待中国投资的根本原因。
据印度《商业标准报》透露,印度政府目前依然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严格审查。所有项目都要经过极为繁琐复杂的漫长审批过程,特别是针对投资方的投资意图和背景进行反复调查,最终才由印度内政部做出是否能够通过安全审查的决定。而对于其他国家,只有投资项目“涉及最核心最敏感的国家部门时才会进行审批”。有消息称,印度规定像中国企业这样必须要进行安全审批的国家只有6个,其中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所谓的“敌对国家”。
专家呼吁“坦诚相待”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艰难生存状况也引起了当地媒体及企业团体的重视。印度知名专栏作家英迪拉吉特?巴苏在《亚洲时报》上发表评论表示,华为是否有中国政府背景的问题根本不重要,“印度电信管理委员会前官员普拉萨德曾多次表示,印度从来没有允许过外国公司管理或维护本国的电信网,而电信设备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成套进口,并由本国工程师来进行性能及安全性验收,因此华为向印度提供电信设备不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一些熟悉中国企业运作程序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呼吁,印度政府应该尽快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旧有规定,对中国企业“平等相待、坦诚相待”,以尽快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也曾于日前表示,考虑到“中国企业感觉到在印投资受到许多阻力”,使馆“将积极进行努力,以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
4月25日,《商业标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企业将不再被过滤”的文章,称政府正在积极考虑一项建议,以便使中国企业能够和其他国家一样“享有同样待遇”,而无需再遭歧视。文章称,在那些完全放开外资限制的领域,中国企业在印投资也有望可以像美英等国企业一样,进入自动审批程序而无需漫长的等待过程。人们希望,这一切能尽早成为现实。(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傅晨)印度对中国资金心存疑虑招商“过滤”中国企业
印度政府为什么会对送上门来的中国投资拒之门外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长期从事中印关系事务的人士说,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印度在中印关系方面的谨慎态度,印度缺乏一个大国所应该具有的自信。据透露,中国等6个国家被印度有关方面列入了需要特殊审批的名单。
这位人士评论说,与印度方面对中国公司正常经营活动设置各种障碍不同,中国对前来投资的印度企业一视同仁,体现了大国风范。印度的许多软件公司到中国设立软件中心,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欢迎,印度国家银行(SBI)也已经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印度的塔塔集团还收购了中国一家钢铁公司的股权。而印度则对中国仍然存在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心。正是由于印度对中国投资的种种设限制,才使1991年到2005年12月期间,中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仅有200多万美元,位居在印度投资的100多个国家中的第60位,与两个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