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化产业“春天的故事”
——写在第二届文博会开幕之际
深圳商报记者钱飞鸣刘悠扬
“努力促进文化内容产品出口,把文博会办成中国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带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嘱托,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天正式开幕。
在深圳的街头,“文博会”吉祥物“小水点”露出了动人的微笑。“小水点”学名“文鹏”,意为“文化鹏城”。积小流成江海,水的包容使得深圳能够响亮地喊出“文博天下”;穿坚石思进取,水的坚韧更是形象表达出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乘着改革东风,深圳高举“文化立市”的大旗,谱写着文化产业“春天的故事”,而文博会正是这曲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
从高交会到文博会,深圳在会展与产业之间连出互动佳作
“我要为深圳文博会大声叫好!”这是一位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资深学者的心声。
对于文博会,这位学者讲了一个西方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位长老,虽财产不多,但有心想做一件有益于天下的好事。于是,他取了一口锅在路边添上水生起火来,劝周围的人把自己的东西投进去。于是,这口锅常年都煮着食物……
文博会就是这样一口“常年煮着食物的锅”,只是这中间的食物是更为珍贵的精神食物。做“第一口锅”,深圳人有胆识也有远见。谈起文博会,不能不提起高交会。这两场高水准、高效益、高回报的时代盛宴,是深圳“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创新实践,是深圳特区在新时期发挥好辐射、带动和服务全国三个作用的崭新窗口和更高平台!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都是深圳在强烈历史使命感推动下的“神来之笔”。
1999年,高交会诞生;2004年,文博会问世。从地方性活动到国家级展会,再到国际性盛会,高交会和文博会都异曲同工地实现了“三级跳”。乍一看,升格都是“巧合”,但是“巧合”背后都有着必然。
高交会的诞生对中国科技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在国家确立“创新型国家”长远战略的背景下,眼下回顾高交会不得不为深圳的创意击掌叫好。当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偏重于软实力时,文博会的横空出世同样带着超前的眼光。一个城市的内在冲动和一个国家的长远战略,通过文博会和高交会实现了融合。不仅仅是深圳需要文博会,需要高交会,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文博会,需要高交会。事实上,无论高交会还是文博会,都是深圳在深刻理解中央精神和把握国家产业导向后的主动对接和顺势之为。两大盛会与深圳两大支柱产业之间的精彩互动,更彰显出深圳决策者的超前胆识与过人智慧。
将文化产业定为第四支柱,深圳有着清晰的“文化立市”脉络
“文化立市”,深圳的声音响亮而坚决。这种选择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更是寻找内在发展动力的需要。“这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全新竞争格局”,深圳的决策者们看得很清醒。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反复强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和竞争的历程,其间经历了拼经济、拼管理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拼文化的重要阶段,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战略逐步成为共同的选择。深圳市长许宗衡多次指出,文化竞争阶段,如果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文化战略,则整个城市可能形成傲视群雄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回顾深圳“文化立市”的进程,我们可以清晰整理出发展脉络:2003年1月2日,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立市”:要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树立“文化经济”理念,以大型文化节庆和重大文化活动为载体,扩大深圳文化影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2003年12月30日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在深圳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深圳在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奋斗目标: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其中,建设“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被列入国际化城市五大目标内涵之一。2004年3月2日,深圳市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这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研究部署文化发展战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指出,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5月的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李鸿忠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年底,深圳召开了建市以来首次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到2010年,文化立市的框架基本形成,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树立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0%以上,成为我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科技的背书。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立足于城市的未来,放眼于国际的舞台。
我们不否认是文化后发地区,但我们却找到产业后发优势
没有古朴的秦砖汉瓦,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深圳承认自己属于文化后发地区。拥有最充实的现代化创意元素,拥有接轨国际的产业运作经验,深圳对找到产业后发优势充满信心。有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特殊优势,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基础,有良好的社会氛围,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有一批擅长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国际沟通的人才。发展文化产业,深圳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01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4.05亿元;2003年,达到135.3亿元;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4亿元,占全市GDP的4.77%,高于同期GDP增长率3.39%,凸现了拉动作用。初步统计显示,2005年深圳文化产业增速仍以高于GDP的增幅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拉动深圳经济的“引擎”,并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国内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认为:深圳的贡献在于,作为一个文化的后发城市,在产业上找到了一种文化的后发优势。对于这个结论,最富于戏剧色彩的注释来自大芬村。2005年9月,深圳市政府赴欧洲文化考察团成员在瑞士苏黎世一家餐馆就餐,他们发现挂的油画作品色彩厚重而雅致。当餐馆老板得知客人来自深圳时,立刻惊呼起来,并指着墙上的油画说:“这就是来自深圳大芬村的作品。”事实上,深圳大芬村正是文化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范本。深圳发展文化产业,沉甸甸的技术含量令人信服。
国内印刷业“三分天下”,深圳是其中的龙头。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深圳是全国最重要的高端精品印刷中心,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报告书都有着深圳的烙印。在最近出炉的一份“2005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名单中,赫然排列着19家来自深圳的企业,深圳企业更是囊括了“前三甲”。
深圳发展文化产业,亮闪闪的创意含量令人推崇。如果你是一位“网迷”,相信你一定会为自己作为一个深圳人而骄傲。中国网络游戏两大知名网站——腾讯QQ和中国游戏中心,就是在深圳创办并迅速崛起,其休闲游戏市场份额分别雄踞国内第一位和第三位。深圳也在成为中国的“设计之都”,设计业去年的总产值就高达122亿多元。在国际设计界,深圳原创的设计作品也在掀起一场“东方风暴”。深圳的设计家会自豪地宣称,是深圳人孕育了“2008北京申奥”标志,是深圳人设计了“世界建筑师大会”标志。深圳发展文化产业,金灿灿的商业含量令人羡慕。华侨城集团率先提出“文化旅游”概念,推出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欢乐谷等集娱乐性、参与性和高科技于一体的主题公园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许多地区被借鉴和推广。去年,我市文化旅游业总产值30.3亿元,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
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目光远大。许宗衡市长在去年年底的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道出了深圳的理想:“我们白手起家,可以成长出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催生一个创新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同样也可以从零起步,培育出一批全球知名的文化企业,催生出一个具有持续增长动力的文化产业。”
从蹒跚学步到昂首起步,“文博会”搅动一池春水
如果说第一届文博会是蹒跚学步的幼儿,那么第二届文博会已经是昂首起步的少年。数字最有说服力。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共举办了60多个文化产业的博览、交易、论坛、活动项目,包括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家企业参展,展览规模近43140平方米,参观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超过47.7万人,700个文化产业融资项目中合同成交额达31.4亿元人民币,意向成交额325.5亿元人民币。在第一届的基础上,第二届文博会“如虎添翼”,冠名“中国”,而且增加了“交易”二字,改为每年举办一届,从规模到级别都更上一层楼。首届文博会,展馆面积只有4万平方米左右,标准展位1800多个,600多家企业参展。第二届文博会则移师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展馆面积10.5万平方米,标准展位4500个,参展企业1071家,参展规模足足扩大2.5倍,参展企业也增加了近一倍,预计将吸引50万以上观众入场,规模之大在国内尚属首次。此外,分会场也从一个大芬村增至六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油画村、深圳古玩城、水贝珠宝国际交易中心、深圳艺展中心、怡景动画基地、雅昌艺术馆。文博会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使命。李长春同志对第二届文博会做出批示:“在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上要有些硬招。”为中国文化产品搭建出口平台,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找到新路,文博会着眼于世界,以海外招商为重中之重,通过外交渠道、商协会渠道、专业机构代理、网站预登记和数据库电邮,吸引了来自海外4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3421人参会。
落地之初就定位于文化产业成果的展示与交易,旨在推动中国每年成千上万项文化产品转化为生产力,首届文博会的成功不只表现在31.4亿元的合同成交额,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向全国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可借鉴的方向,彻底搅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一池春水。
2005年9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与辽宁省文化厅、沈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沈阳举办,是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帮助他们制定了详细的配套方案。此后的12月11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部以及西部十一省市自治区轮流举办的“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云南昆明闭幕,在招商招展方面,深圳做了大量协助工作,仅涉及到深圳的交易内容,成交额达10亿元。
“创意”与“制造业”联姻,“科技”与“文化内容”交融,文博会预示着中国文化产业最动人的前景。
中国深圳,文博天下。26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由深圳开始;眼下,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起飞的步伐,深圳又开始谱写新一曲“春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