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珍珠”滚过,有个朋友发来短信:“天空好高好蓝,白云朵朵旖旎多姿,阳光明媚,气候适宜,微风阵阵,很凉快,不要说出游,在门外站站也很舒服。”不少人定制气象信息短信,若每天的预报短信都如朋友写的那么好,城市人的寿命也会长几年,幸福感倍增。 台风也为办公室谈资提供了素材,一位同事在闲聊中感慨地说,感谢台风,晚上的天空变得澄明,连星星都看得到。另一个同事接着说,台风把笼罩在广州的污染废气吹到哪里了?
是啊,那些灰蒙蒙的云跑哪里了?正当我们庆幸台风给我们带来难得一见的星空时,也许在很遥远的地方,那里就失去了一个看星星的机会。人类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诸如人工影响天气等先进手段也频频应用在实践,看上去真应了“人定胜天”,但深究下去,人工降雨、人工除雾并非改变了整个大气系统,仅是半路截击了应分配在别的地方的雨水。
古话早已告诫我们勿以邻为壑,这句话在全球气候出现变化的今天尤其意义深远。《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有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因此而催生了减排额度“买卖”的市场,即发达国家的企业以技术和资金协助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此换取在本国的排放额度,并逃避“超排”的惩罚。这种名为清洁发展机制的制度设计在推出当初曾经备受环保人士的非议,认为这是发达国家以金钱转移污染的做法。不过,批评者也许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污染的“主战场”,若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或其他环保设施,只会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学者吉彬研究二氧化碳捕集预留的设计,这种技术适合用在新建的电厂、水泥厂上,但英国已多年没有新电厂、水泥厂投产,因此他的技术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应用。发达国家有技术,有资金,也有经验和教训,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早一步脱离“先发展再治理”的恶性循环,这于有关的两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益的。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文中说,“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当然,对于某一个区域而言,我们很难找到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上下游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互相依存、相互影响,所以,解决环保问题主要还是靠区域内各成员共同解决,必须要从区域、流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协同作战。我们欣喜地看到,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已于去年启动,联手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目前粤港双方共同建设粤港珠三角空气监控网络,16个空气监测子站分布在粤港两地时刻记录着空气质量的变化。广东省气象局也牵头成立了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海南5个省区的省级环境监测站和26个地方站的珠江流域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近年西方有句流行语,think globally,actlocally(想全球的事,做本地的活)。环境保护的确是全球关心的议题,也是各国应尽的义务,不过,“光说不练”并不可以使我们的天变得更蓝水更清,惟有踏踏实实地做事,才可以使我们的未来更美,希望调节“大环境”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调节“小环境”的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机制等制度,能在实际中发挥它们的作用,真正使我们的环境换新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