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这个中午,广东省河源市阳光挺毒。79岁的陈作荣身着那件常穿的浅蓝色短袖衬衣,黑色长裤,照常锁上灰色的大门。这座钢筋混凝土盖成的两层灰色小楼,在周围迅速立起的高楼中间显得略微有些不合时宜了。
按照设想,大约20分钟后,老两口会提着买来的菜,有说有笑地走回来。 走进屋子,他们先会打开一楼客厅那台立式空调。吃过中饭,他们会坐在新买了没几年的软皮沙发上,一起用21英寸的日立牌彩电看节目——事情原本应是这样。
20分钟后,老陈夫妇的身影在远处出现了。他们的脚步渐渐放慢,最后停下来,有些茫然地左右环顾。
没错,前方建设中的工地上绿色防护网还在,左邻右舍老房子也一切如故。这里的确是20分钟前老陈离开的地方。
可是他家那座两层小楼,却不见了。
两米多高的一堆残垣断壁取代了他的家。混凝土块和砖石参差堆叠,几根扭曲的钢筋斜指向天空,红色的塑料袋等物品被掩埋着,半露出来。
废墟的旁边,一台土黄色的“咬车”已经熄了火,五六个建筑工人聚拢在车前。
老陈前脚刚离开家门,这几名建筑工人就驱着“咬车”,轰鸣而来。高高扬起的车铲对准了老陈家的铁皮屋顶。
“哎,不能拆!”邻居听见动静,连忙出来阻止。“人家不在家呀。”
车铲毫不留情,咔嚓一下,屋顶被撕裂。
“东西还没搬呢!”邻居着急地嚷嚷,但没有奏效。很快,整个屋顶被掀翻。随后,车铲迅速有力地砸向墙脚。
闷响连连,小楼随即坍塌。短短几分钟,事先没有一点征兆,老陈的家当、回忆,还有他安静的生活,一并被掩埋干净。
伤心愤怒的老陈和闻讯赶来的女儿拦住了建筑工人。面对指责,这帮人显得有些莫名委屈。“我们是干活的,上头让拆哪儿就拆哪儿。”工人们说。
谁让他们来拆的?这个问题,他们说得含混不清。
老陈一家开始四处说理。他们找到了街道办事处的拆迁小组,对方表示“毫不知情”。
他们找到区政府,得到的答复是,没人知道这事。
最后,终于有人出来认了这笔账。当地的德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宣称,陈老伯的房子是被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所“误拆”。
这家公司,老陈并不陌生。他的两层小楼,处在一个正在建设的住宅区内,而这个住宅区的发展商,正是德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老陈一家也记起,去年10月,该公司曾通过街道办事处来谈过拆迁的事。不过,关于拆迁补偿等问题,双方并没有谈妥,事情于是搁置下来。
当地报社和电台的记者来了,看了看,又走了。之后,有内部人士向陈家透露:这个我们没法报道啊,否则到时候我们就不好办了,上头会责怪的。
德龙公司负责人对《广州日报》记者表示,一定会维护好拆迁现场,并尽快清点损失,作出相应的经济赔偿。
区领导也来做工作:这件事情不要再闹大了,我们一定替你们处理。
老陈住进女儿家里,慢慢从悲伤中缓过来了一些。不过,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许多记忆毕竟难以消逝。
从1980年起,这座房子已经伺候了陈家三代人。那年,在当地粮食局工作的老陈分到了这套房子。他的两个儿子在这里长大,然后去外面闯世界。他的女婿复员后,也住在这里,直到有了外孙,还住了几年,才搬出去。
大儿子从外地赶回来,抓着废墟里抢救出的一件西装说,“这是我的”,又抓起一条裤子说,“这也是我的”。
提到这些,老陈还会流下泪来。
这个当年参加过东江纵队的老革命,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嗓门:“我解放前为国家受苦受难,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
拆除后的废墟还在那里。赔偿的人没有光临,却来了不少拾荒者。他们三三两两,将废墟底下能抠出来的东西统统带走,连电线也不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