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列入国家文化遗产
国务院批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
据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民俗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承载着人民对团圆、健康、富足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 国务院日前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包含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那达慕等70项民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稻作文化。每逢端午,民间都有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还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祭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著名学者闻一多称其为“龙的节日”,和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意为“游戏”和“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为庆祝重大节日和欢庆胜利而举行的体育盛会,这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茫茫草原,养育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勇敢剽悍的性格,使那达慕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那达慕又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其主要内容是摔跤、赛马和射箭。
曾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中国传统三大国家级祭典活动之一的妈祖祭典等也同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