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教育部等14部门昨日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区应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表示,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较多倾斜政策,涉及户口迁移、工资标准、生活补贴、转正定级等,倾斜力度前所未有。 而据预计,今年会有不少于15万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6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
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政策的出台是“三赢”的:政府出台政策的同时,减轻了大学生关注和面临的愈来愈大的就业压力;基层可以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全方位引入各种人才,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而毕业生们,可以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找到不错的工作。
笔者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笔者的观察,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大学生支援西部、走向基层及大学生“村官”等大学生就业行为一样,同样要遭受公众对他们动机“纯洁度”的质疑:这些就业行为,是不是真正的自愿?他们是不是在钻这些尚不够健全的“优惠”政策的空子?会不会是直接或者变相的政治、前途投机,如此等等。
我认为,这样的担忧和质疑不无道理。当然,这些看法都是偏颇的,但这样的猜疑,也绝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中,必然伴随了这些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有着这些思维的实际行动扮演者和实践者。一部分人还是钻了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空子。
诚然,这些就业行为中,个人抱有怎样的心理,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因为单就这些就业行为而言,它毕竟属于个人奋斗和自我发展的范畴。笔者认为,这除了要求高校和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前,进行必要的相关思想教育外,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更要考虑到一些人把这样的就业,尤其是一些人打着“支援西部”、“到农村锻炼”的旗号,作为跳板和发射机。因为,它不仅仅是玷污了大学生支援西部、走向基层等,更重要的是,一旦这样的行为放大成群体效应,势必会污染大学生基层就业“三赢”模式本身。
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