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颖)到昨天为止,已有1000多公斤杂交旱稻种子,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发往国内不同地区。该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告诉记者,杂交旱稻品种“旱优2号”和“旱优3号”日前通过上海市品种委员会审定,成为世界上最早商品化的杂交旱稻品种。
“我们每年要对几百个新配出的杂交组合进行试种,从中遴选出优秀的杂交组合。”罗利军说,“目前‘旱优2号’和‘旱优3号’经过较大面积的种植,已实现在节水50%的条件下,每亩可达500公斤的稳定产量。”据悉,这一产量已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基本持平。同时由于“旱优3号”的生长期更短一些,还可以在两季稻生产中作为双季晚稻种植。
通过了品种审定,意味着杂交旱稻新品种的商业化前景得到认可。去年,研究团队在浙江省义乌市做试验,推广了十几亩旱稻,产量相当不错。眼见为实的义乌市种子公司,今年找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一下子买走杂交旱稻种子800多公斤,计划连片种植1000亩。此外,湖北、广西、江西等地也分别种上了上海的杂交旱稻新品种。到10月份,由节水杂交旱稻产出的新米将首次上市。据悉,专业部门检测,这两个杂交旱稻新品种已达到农业部颁布的二级优质米标准,与上海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杂交水稻“寒优湘晴”米质相当。
罗利军充满信心地说,杂交旱稻新品种不但适应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地与单纯依靠降水灌溉的“望天田”中种植,也可在现有灌溉稻田里进行“节水栽培”,保守估计推广面积可超过100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