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白天或是夜里,我们看见警灯,心里就觉得踏实。”家住扬州广陵区的王先生,说出了自己对警方在路口设卡的感受。
“以流动打流窜,以秘密打隐秘,以专业打职业。”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公安分局苏副局长形象地概括了当前的防控工作。 成立便衣侦控大队,就是要解决“猫”“鼠”同步的问题,做到“鼠未动,猫先行”。
打造设防城市
扬州位于长江与古运河的交汇处,生活在苏中腹地的扬州人,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2004年,宁启铁路开通;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合拢。苏中和苏南的距离仅一桥之隔,扬州也由交通欠发达的地区,变成一个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城市。天堑变通途后,扬州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与此同时,南来北往的犯罪团伙也随之涌入。城市如何有效设防,让过惯安逸生活的扬州人不受犯罪的袭扰,不负最适合人居城市的称号,成了扬州警方亟待解决的课题。
赵南军,2004年11月从镇江到扬州接任公安局局长一职的当天,迎接他的是一起命案。案件虽在几天后成功破获,但扬州所面临的严峻治安形势困扰着这位新上任的公安局长。
大交通带来大开放,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剧,治安情况更趋复杂多变,外来人员犯罪日益明显。为了及时应对这一严峻形势,赵局长提出了防“狼”的“扎篱笆”治安防控体系的设想。
“篱笆扎好了,治安防范体系健全了,心怀不轨、蠢蠢欲动的犯罪嫌疑人进出扬州,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说这番话时,扬州公安局丁副局长一脸自信。
扬州警方确立建设“设防城市”理念的精髓,就是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所谓“设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设置防卫力量”。打造“设防型城市”,就是对治安防控体系中各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科学布局,对防控工作各个环节统筹协调,整体运作,提升防控效应,实现对社会面的时空控制。
扬州警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四道堵控防范网络体系。这个体系的首道防线,是由市内的夜控队和侦控队组成。另一道则由城区出入口查报站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环城高速公路卡口组成。省市际卡口组成第三道防线,在外围设卡阻截。同时,扬州还与周边城市协作构建了一个体系健全的防范网络。这些防控网络中,每个卡口都装备了双向电子监控系统及电话、电台,有的还配备了电脑,与公安内部信息网联接,实现了盘查即时比对,在第一时间预防犯罪的发生及有效的打击犯罪。
科技增强战斗力
如今人们一提起2005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案,仍心有余悸。英国警方能够很快抓获犯罪嫌疑人,要归功于案发现场周边2000多个探头的帮助,正是这一双双时刻记录城市点滴的眼睛,将制造这起血腥惨案的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展现在侦查人员面前。这起案件的告破,凸显技防在城市防范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扬州警方对技防工作非常重视,在目前公安工作中,大量依靠技术手段侦破案件,这也是科技强警的有力体现。”扬州市公交治安分局高长明局长向记者介绍扬州警方的技防时,显得非常兴奋。他告诉记者,目前扬州共有2073个探头,仅扬州市汽车总站就有19个监控探头,比原先增加了7个,扩大了监控的范围,消除了监控盲点。
“看看那个男的在做什么?”在扬州市公交治安分局车站派出所数字监控室里,高长明局长用手指向监视屏幕下方出现的一名行为可疑的中年男子。监控民警立刻把摄像头推近该男子。屏幕上,该男子的一举一动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
记者看到,监控室里十几个视频窗口显示着站前广场上各个角落的动态,每个探头都可以通过操纵杆,360度旋转观察路面情况。
值勤民警告诉记者,监控数据一般要保留几个月,这些资料将为警方破案取证提供有力的帮助。
“近期扬州新城西区建设指挥部投入200余万元,安装了35组无盲区、高清晰度智能监控摄像探头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高长明局长告诉记者,扬州警方在全市1400多家休闲洗浴中心也安装摄像头,对所有娱乐场所的进出口,大厅等重要部位实施24小时监控。
同样,在虚拟世界中,扬州警方还为城市织就了一张防范犯罪的天网。轻轻点击鼠标,就能成功侦破一起外来人员流窜杀人案件。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在扬州警方却已是司空见惯了。在设防城市建设中,扬州警方充分感悟到在当今信息社会,情报信息的重要位置和巨大作用,提出了“数字化”设防城市的新思路,掀起了一场现代条件下的警务信息革命。
扬州警方以实施“金盾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建立实体化的信息中心为载体,整合公安信息资源,大力推进公安工作信息化,强化信息分析研判和实战应用,全面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努力建立“信息导侦、信息促防、信息促管”的网上作战机制。全市共建网站70多个,每天上网民警8395人次,网站点击量比一年前翻了近5倍。民警计算机的拥有量也大幅提升,全市共有上网计算机2536台,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到52.5%,人均拥有率和上网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今年以来,该市利用网上信息破案1177起,网上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49名,其中网上逃犯349名。
四道防控保平安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005年2月25日,元宵节后的一个平静夜晚,扬州市各个卡口上的民警正在巡逻。“各部门请注意……”民警手中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市局110指挥中心发布的命令“市区邗上街道昌富超市店主魏某,刚遭劫杀。估计作案人员是两名30岁左右的男子,有明显外来流窜作案的迹象……”
听到命案的警情,空气一下子被紧张气氛所笼罩,市内各道防控线上的民警立刻行动起来。3小时后,扬州警方设在宝应县境内“第三道防控线”上的卡口民警,在大客车上发现了神色可疑的淮安楚州籍犯罪嫌疑人徐干生和徐宁宁,经盘查他们交代了作案事实,一场惊心动魄的围追堵截战宣告结束。
夜间是社会行政管理较为薄弱的时段,自然也就成了犯罪活动猖獗之时。夜控大队作为城市治安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维护着城市的宁静。流动巡查能够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红蓝警灯在城市的街道上闪烁,无形中对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
目前,扬州警方在市区设立27个卡口,近30辆警车120名警力分布在扬州市区的各个角落。
如果说夜控大队是守株待兔的话,那么,专业侦控队员就像待发的弓弩,随时捕捉那些即将现形的犯罪嫌疑人。他们是警方的一支特种部队。侦控队员身着便衣,隐匿于茫茫人海之中,搜寻犯罪分子的踪迹,及时打击现行犯罪。
“以流动打流窜,以秘密打隐秘,以专业打职业”,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公安分局苏副局长形象地概括了当前的防控工作。成立便衣侦控大队,就是要解决“猫鼠同步”的问题,做到“鼠未动,猫先行”。
恶名远扬的“镊子帮”,连续在浙沪作案百余起后,悄然潜入扬州。2005年3月,就在“镊子帮”到扬州的第二天,侦控大队便衣民警就发现了该团伙的踪迹,便衣队员悄悄跟踪了三个多小时,当场将几名在街头专偷市民手机和钱包的嫌疑人抓获,缴获70多部手机,并顺藤摸瓜,一举将该团伙十几名嫌疑人悉数捕获。说起这一案例,扬州民警个个感到自豪。
警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仅扬州市广陵区12名侦控队员,就抓获犯罪嫌疑人382名,逮捕起诉129人,治安拘留196人。在以往,这一成绩警方想都不敢想。
扬州警方现已着手准备将侦控大队现有46名的编制扩展到80名。在加强夜间巡防力量的同时,扬州警方白天也在市区调集了100名特警队员,50个民警,50个交警,50个辅警,采取四班三运转,轮流在街面巡逻。各区分局、派出所则对社区巡防负责。
建立健全巡防机制,是强化公安基层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江苏省公安厅和扬州市公安局提出的“警力跟着警情走”实时警务要求,扬州警方在巩固完善流动综合执法夜控卡口大队和便衣侦控大队两支专业队伍的同时,还增加人员和车辆,并将夜控卡口工作时间向白天延伸,将便衣侦控队工作时间向晚间推移,实行全天候设卡盘查、区域巡查和侦控打击,有效控制了街头路面的犯罪。
夜控大队成立以来,已参与多起群体性事件、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的处置,显示了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是夜间处置突发性事件的一支生力军。
扬州市公安局赵南军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这两支队伍,我心里踏实多了。”这番话,道出了公安局长对警队的器重和驾驭夜间及日常治安局势的自信。
城市设防结硕果
又是一年荷花红,又是一季稻花香。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设防城市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自命案侦破行动以来,该市发生的命案全部破获。今年以来,除一起正在侦破外,其余命案也全部拿下。去年底,城调队抽样调查表明,扬州市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6.4%,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达97.21%。今年初,在全市作风建设民主评议中,市公安局排名跃升19个位次。
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在扬州获得的“中国人文环境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和跻身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前五名、中国城市竞争力50强、三度蝉联台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等一系列光环背后,无不凝聚着广大公安民警的一份汗水和辛劳。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面对扬州经济高速发展、大交通格局形成,给治安管理带来的压力,扬州警方深感任重道远。
局长感言
对公安机关来讲,社会治安是我们孜孜不倦求解的一道试题。面对扬州大交通格局的形成,我们提出了设防城市的理念,并扎扎实实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建设“平安扬州”交出一份答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答案经受住了考验,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社会在发展,治安形势在不断变化,任何工作措施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公安机关面临的治安试题也会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执法为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破解难题,做一个永远合格的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