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7日,一个名叫谢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在伊拉克北部村庄的空袭中被美军飞机炸死,伊拉克政府随即举行记者招待会,总理亲自宣布了这个消息。
为一个人的死开记者招待会,这种待遇恐怕不是多数人能够享受到的。扎卡维何许人也,值得如此多的政要关注?伊拉克反美武装首领、“基地”组织新一代领导人……众多头衔背后,是一个动乱年代造就的血和杀戮的化身。即便是美国人也承认,伊拉克战争成就了这个恐怖主义的新兴符号。而这个符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他本人所崇拜的本·拉登。约旦———阿富汗
有关扎卡维一生的各种说法充满了令人迷惑的矛盾:有人说他和萨达姆·侯赛因很亲密,也有人说他与萨达姆为敌;有报道说他有两条腿,也有的说他只有一条腿;有说他是巴勒斯坦人的,也有说他是约旦人的;还有人说他是右撇子,有人则说他是左撇子;更有人说他其实是个可爱的领导人,当然更多的说法是———他是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暴君”。
从某种意义上说,扎卡维总是生活在阴影下。1966年10月,他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北部贫穷落后的扎尔卡城,这座小城是一座工业城市,被称为美国的底特律,到处都是烟尘滚滚。扎卡维的家非常贫穷,他有7个姐妹和3个兄弟。扎卡维的家庭并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他的父亲是一名江湖郎中,他的母亲则在与白血病做着殊死搏斗。
长大后的扎卡维在各方面都资质平平,和普通男孩一样,他在街上和同伴们玩足球,在学校里功课不错,还经常到清真寺。他矮小敦实,长着黑色的眼睛和头发。
惟一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脾气,他经常打架。“他很矮小,但胆子很大。”两年前,扎卡维的一名堂兄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他。
17岁时,扎卡维辍学,在街上独霸一方。他还开始酗酒、文身,他的文身如此之多,以至于他的朋友和邻居都称他为“绿人”。现在,这些文身也成为美军最初辨别他身份的重要特征。
20多岁时,他像其他许多没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样,到处漂泊流浪,后来,在阿富汗找到了他的理想和事业。
阿富汗———约旦
但他还是来得有些迟了。1989年,扎卡维来到阿富汗东部的科斯特,彼时,前苏联刚刚从那里撤军。扎卡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记者,周游阿富汗各地,遍访游击队员,写了大量游击队战斗的文章。这总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因为晚来而错过这场战争的遗憾。
3年后,扎卡维返回约旦,并加入一个名叫“忠诚”的伊斯兰武装组织。后来,他因私藏炸药和阴谋制造动乱而被捕入狱。
没想到,狱中生活反而给扎卡维提供了蓬勃生长的养分,他的狱友们回忆,扎卡维在狱中温和自律,甚至有些“多愁善感”,还经常帮狱友们洗衣服,借此笼络人心。他曾为一名双腿截肢的犯人洗澡。
“狱友们崇拜他,又惧怕他,他只需轻轻一瞥,就可以管理那些家伙。”一名狱医回忆说。那时的扎卡维经常坐在他的双层床上,手拿一部《可兰经》,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为的是把所有章节都记住。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常用罐头盒(里面装满石块)改装成的杠铃锻炼身体。
1999年3月,约旦政府大赦政治犯,扎卡维获释。据他的姐夫谢赫·阿·哈米说,扎卡维曾一度有过想过一个正常人生活的念头,他曾经想买一部小型载货卡车,开一个蔬菜站。
约旦———伊拉克
然而,第二年,思想激进的扎卡维又返回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次还带着他生病的妈妈。他的朋友和亲戚们说,扎卡维非常孝顺母亲,无论什么时候走到母亲门口,都要进去亲吻他的母亲。
在巴基斯坦期间,约旦政府指控扎卡维与一起针对基督教教徒的恐怖袭击有关,扎卡维决定从此远离阿富汗。那时,他开始建立自己的恐怖训练营,并从本·拉登那里得到了默许和支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给自己起了“扎卡维”这个假名,“扎卡维”的意思即指他的出生地扎尔卡。
之后,他来到伊拉克北部一个控制松散的地区。2003年夏天,扎卡维被指控策划了伊拉克第一起大规模的自杀袭击,随后又实施了一些最残忍的针对平民的暴行。2004年10月,他被本·拉登任命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负责人,并由此展开了他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
扎卡维死了,关于他的生平至今仍有许多神秘之处。据说,他的母亲2004年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她希望扎卡维是在战斗中被打死,而不是被活捉。(本版文字 高飞) 扎卡维死后,他的家人在约旦首都安曼哀悼他,左边的横幅上写着:英雄的婚礼,烈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得知扎卡维的死讯后,布什跷起了二郎腿,布莱尔竖起了大拇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