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45分钟才找到深藏于中大布匹市场内的百年纯阳观;花了半天都看不到被树阴掩埋的宝华路清代旧当铺;海珠区石榴岗水边一块红色岩石竟然就是6千年前南海海岸遗址……老广州们是否都有些纳闷,每天都路经的老城区还有这样的“宝藏”?事实上“发现广州”定向活动已经举办了两年,参加者必须在一天之内访遍20个广州历史遗址,全程限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得打车不得自驾车不得用自行车。“发现广州”活动的发起人之一vikings告诉记者,在寻访过程里,他们感受到的是内心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的情感,是发现、回忆、认知,还有爱、感悟、骄傲。
策划/关雅文
撰文/记者植文秀
参加“发现广州”活动的驴友。
“云山珠水,独领南国风骚。在火热的阳光下,任千年古城,在我们眼前从容流过;记忆中的辉煌与灿烂,就在这回味中成为永恒。奔放你的激情,挥洒你的想象,我们在发现、认识的同时,应该为我们的家园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2005发现广州”活动召集帖的开首语,发起人之一著名元老级驴友vikings告诉记者,“发现广州”只是个由几个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城市户外定向活动,从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两届,这个非商业的纯自发活动最后风靡了广州成百上千驴友,今年第三届“发现广州”将于6月25日举行,目前报名人数已经达到330多人,出于人手不足和安全考虑,组委们忍痛拒绝了后来陆续前来报名的驴友。
组委之一的IT人士vikings,已经是广州户外爱好者论坛上的“名人”,他们几个元老级驴友组织过的活动不计其数,但是vikings表示驴友们对“发现广州”的感情不是其他活动可以代替的。vikings告诉记者,2004年的某一天,6个组委成员突发奇想,其实定向越野运动不一定要到深山老林,广州老城拥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难道不足够驴友们去寻觅去发现吗?“发现广州”的构思就这样横空出世。
最隐蔽发现
花45分钟以上才能找到中大布市内的纯阳观
据了解,“发现广州”每一年发现寻找的主题不尽相同,2004年首届的主题是历史遗址,范围包括广州荔湾、越秀、海珠、东山老四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址建筑,2005年的主题是广州的寺庙,今年的主题组委们表示要保密,要在比赛当天即时揭晓。
vikings至今还记得不少关于寻觅的趣事,当年几乎所有驴友力推最难寻找的地点就是中大布匹市场内的纯阳观,不少老广州都不晓得这个广州著名道观的地址究竟在哪里,最快寻访到纯阳观并留影做记号的驴友花了几乎45分钟。一位当年参加发现活动的驴友说,这个道观虽然在广州文物史料上颇为著名,“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动工,道光六年(1826年)建成”,但是地点极其隐蔽,唯一的提示是在广州市海珠区五凤村东漱珠岗。这位驴友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在中大布匹市场,没有一个人知道有这么一个道观,于是他们开始向村民们咨询,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新村民都摇头。经过几位村中老人家的指引,最后他们终于在五凤村内一个角落找到刻着纯阳观的石碑,原来这个名噪一时的道观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如果不仔细看石碑上的名字是很难辨认出来的,驴友们在石碑前合影时不免感到一丝沧桑。
最骄傲发现
广州黄埔古港堪比古埃及亚历山大港
组委们则对2005年踩点时找北帝庙的过程念念不忘,原本定位在琶州塔东南黄埔村的这座古庙居然寻找起来难度如此大。vikings描述,这个北帝庙又名玉虚观,位于海珠区新滘镇的黄埔村,被考古学家们确认为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久经考验的组委们在踩点时居然屡屡碰钉。vikings回忆当天在黄埔村踩点,几乎所有村民都不知道有个玉虚观,最后问了几个老伯伯,他们也仅仅知道村子是有几个寺庙,根本说不出来它的名号,几经周折后终于找到隐藏在不起眼处的寺庙。
“发现广州”活动的义工vicko告诉记者,不过在2005年“发现广州”活动当天,不少驴友倒是轻易就找到了这座神秘的寺庙,因为一批又一批的驴友造访,当地村民已经对这个寺庙很熟悉了,以至有驴友一进村就遇到热心的村民大叫“你们迟到了,赶紧去庙里!”的有趣情景。
vikings回想起来,这也是让当地人重新认识身边历史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一名驴友还自豪地指出,“据说在世界上,只有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当年的黄埔港相提并论。”
最感人发现
“无论外表职业怎么变化,广州人的热诚依然感人”
因为定点发现活动的点有20多个,所以争分夺秒成了发现广州活动的主旋律。一位驴友在游记作业里面笑称,自己和队友都练成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的“六脉神剑”,就是喝了数瓶水都来不及上厕所,因为路途劳累,全部都排汗排出来了。更有驴友完全顾不上吃饭,所以在后来交上来的作业照片里面,几乎每个组的成员都是手抓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外卖赶路。最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驴友回到出发地点陈家祠下沉广场时都是第一时间上厕所,所以有驴友把最佳景点颁发给了“陈家祠下沉广场的公厕”。
“发现广州”到底发现了什么?是宝藏?是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每个驴友的游记里面都众说纷纭,有一段驴友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在西关的路上、车上,遇到的人都是那么热心,不仅是上了年纪的伯伯阿姨,很多年轻的原住民也是一样的热心,如果不是他们主动伸出援手,我们还以为他们是外地人呢?这足以看出,即使他们的外表和职业再怎么变化,他们的那份热诚都是依然的感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