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写在砖瓦、石头和木雕上的历史,是活着的民俗与记忆。地处我省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尚存地面古建筑达200多处,近年来,为了“留住这些历史的记忆”,岳西县政府及文管部门付出了许多努力。
2004年10月,省考古所原古建部主任方咸达一行应邀考察了岳西县部分地面古建筑,专家们在考察后评价:“岳西的古建筑形成了皖西南特色、皖西南体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
岳西1936年才建县,为何能幸存如此多的古建筑?有关人士分析:岳西处皖西南,地分江淮,襟连吴楚,建县时由潜山、太湖、霍山、舒城等四县切块拼盘而成,吴、楚、江、淮多种文化板块在此碰撞融合,古建筑之多本不足为奇。而能保存至今,则得益于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受现代文明冲刷较晚、较慢。
然而,该县文物管理所的调查报告指出:幸存古建筑资源虽丰富,但消亡速度也惊人,许多知名的古建筑正摇摇欲坠。
所幸,近年来古建筑保护已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元月,该县落实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修复去年洪灾中部分损坏的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军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今年2月,岳西县政府公布司空山古建筑群、青天王氏宗祠等21处古建筑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月,岳西县颁发了《岳西古建筑保护办法》,该《办法》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古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目前,县里正组织力量对新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逐个划分保护范围,设立标志碑、说明牌。
县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行动,也得到了基层支持。今年,店前镇在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将古建筑保护纳入规划,对程家祠堂、千竹坪老屋等诸多古建筑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姚河乡梯岭村的孙氏宗祠建筑精美,是皖西南明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来,地方群众集资5万多元,对其进行加固修复,将宗祠中的粮站、加工厂等全部清出,并确定专人义务看护。70多岁的朱炽夫老人,近年来一心扑在祠堂保护上,不仅领头筹款、维修,还悉心收集散落部件。他说:“祖上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尽力保护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