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客站,不仅是当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开创了国内火车站候车室设在铁路上方、旅客高进低出的先河。20年后的今天,又有一座全新的车站在新客站西南部拔地而起———6月25日,铁路上海南站将开始试运营。
南站除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火车候车空间,在功能上更具备市外与市内双重交通枢纽的叠加。以“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为特点的上海南站,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设计理念?早报记者昨天就此专访了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南站设计团队。
圆形主站屋10分钟内可聚6000人
一进入上海南站,最显眼的就是圆形主站屋,如一艘飞碟,像一轮满月,与我们见惯了的长方形主站屋截然不同。据悉,它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形火车站主站屋。
南站设计团队负责人、第二设计所所长郑刚告诉记者,最初,华东设计院与法国AREP公司合作进行方案设计投标时,提出的主站屋造型是传统的长方形。它的朝向应是顺应列车进站的东西向还是传统的南北向,还曾经一度有过争论。后来,考虑到方便北面沪闵高架和南面石龙路上的送客车辆直接进入南站,同时避免旅客南北间走太长的路程,于是在第三次投标中提出了圆形主站屋的概念,并得到了团队的认可。
在视觉上,圆形站屋可以从各个方向都能获得稳定夺目的视觉效果;在交通上,环绕站屋周围一圈的离地9.9米的环形车道,将南北交通连成一体,无论是南面还是北面来的旅客,都可在距离站台最近的一个入口进入候车大厅,将步行距离缩至最短。“700多米的环形车道设计增加了停车长度,宽度也足够一次并排停放4辆车,避免车辆堵塞,达到高渗透率目标,也为满足8至10分钟内达到6000人的最高聚集人数的设计要求创造了条件。”
候车室3万平方米内无一根立柱
上海南站这座42米高、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主站屋,远看气势磅礴,进入内部则通体宽敞透亮。主站屋内,直径123米、高30多米的候车空间竟然看不到一根柱子,也没有任何隔断,形成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巨大空间。主站屋在东西南北方向设置了4个安检口,通过安检口向下走,就进入了距地面7.5米的旅客候车区域。虽然处在地下,但视觉上明亮而不刺眼,无需打开任何灯光。
副总建筑师陈雷解释说,这样的效果与屋顶的构造有关。屋顶总共有三层,最外为铝合金遮阳百叶,能有效遮挡风吹日晒;中间为阳光板,能防紫外线,也能保证良好的通透度,透光率在70%左右。最内一层为穿孔铝板吊顶,具有吸音功能,减少回声。太阳的直射光进入屋内后变成漫射光,让人感到自然舒适。
地下空间体积之大创上海之最
据介绍,圆形主站屋的造型,也带来了许多建设中的施工难度。站屋下面是铁路轨道,还有正在运营中的地铁车站以及人行通道、地下商场等,那么站屋的“脚”———桩基应该落在哪里,这让设计师颇感棘手。副总工程师周建龙表示,施工中通过反复研究讨论,采用了不均匀桩基间距,避开了铁路线,而且有20多根桩还立在了地铁站的顶上,这在以往绝对是一个不敢碰的禁区。此外,南站的地下空间开发面积多达20万平方米,成为上海目前最大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开挖时不是这边容易碰到地铁,就是那边可能影响主站屋,而且一号线的车站由地上搬入地下,必须在不对地铁运营产生任何影响的情况下进行铁路南站施工,这让设计师产生了“无立锥之地”的感叹。施工团队只好“螺蛳壳中做道场”;而主站屋大跨度的钢结构安装,更是没有先例可循,最后设计师们通过一套独创的工艺来完成,设计师给这种钢结构起了个名字———“带中心内压环的空间钢架结构”。
无缝换乘240个标志指引“高进低出”
作为上海铁路枢纽的南大门,上海南站将来会出现“1+2+3”的交通换乘规模,“1”为铁路,拥有6座月台13股铁路线,远期设计日接发列车能力可达63对,相当于现在上海新客站的能力;“2”为南北2个公交站点,有20条公交线路终点站;“3”为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和将来的十五号线在此交汇。这样密集的交通工具叠加,再加上旁边的长途汽车站,接送旅客的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以及周边道路地面公交,换乘方便因此成为上海南站交通枢纽的第一需求。
对进出火车站的旅客,设计师设置了高进低出的模式。“高进”,指各种车辆可直接由沪闵高架开至9.9米高的环形停车带。“低出”是指旅客在月台下火车后,通过地下通道选择不同交通方式离开南站,无需再登上主站屋和南北广场。同时,南站还专门设计了行人指示系统,它由黄绿蓝三色共240多个标志组成,以引导人们快捷到达目的地。
排水系统6台水泵严防大雨
主站屋搭配邻近的弯月形长途汽车站,上海南站两座最主要的地上建筑被人们誉为“日月同辉”。目前,包括监控、警报、消防、广播等在内的安保系统已在南站投入使用。南站占地面积约60公顷,而排水工程的服务范围北起龙华港,南至上海植物园张家塘,东起龙吴路,西至沪闵路,面积达到了381公顷。除了新建泵站一座,还安装了大型雨水泵6台,设计师表示,“只要管道畅通,即使遇到历史上最大的雨量,上海南站也不会水漫金山,而且广场上的绿化也不会被淹,因为绿化下面也有排水管段。”到2010年,上海南站每年将承担起超过1000万的铁路客流。郑刚最后总结说:“上海南站的设计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挑战,但各方齐心协力让原先的设想和理念得到了实现,整个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对所有参与上海南站建设的设计师最好的评价。” |